魂穿常茂,我带外甥另开一局

第21章 新啼初闻暗礁伏

加入书架
书名:
魂穿常茂,我带外甥另开一局
作者:
学中医的小说迷
本章字数:
6028
更新时间:
2025-07-08

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秋日,金陵城天高云淡,桂子飘香。东宫深处,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划破了紧张而期待的气氛。太子妃常氏历经艰难,终于平安诞下一位皇子!消息传出,帝后大喜,赐名朱允熥。

坤宁宫和东宫内外,瞬间被喜悦的气氛所笼罩。朱元璋亲自驾临东宫,看着襁褓中幼子红润的小脸,虽不如雄英出生时那般激动外露(因己有雄英这位嫡长孙),但眼中也流露出真切的欣慰。他赐下重赏,并叮嘱太医和宫人务必精心照料太子妃和新生儿。

马皇后更是喜不自胜,不顾年事己高,亲自守在产房外,待一切安稳后才进去探望。她抱着允熥,眼中满是慈爱,又拉着常氏的手,连声道:“玉儿辛苦了!好好养着,孩子很好,像你。” 常蓝氏在一旁抹着眼泪,那是喜悦与心疼交织的泪水。女儿平安,又为皇家添丁,常家的根基更加稳固。

皇嫡长孙朱雄英(4岁)对这个新来的弟弟充满了好奇。他小心翼翼地凑到摇篮边,看着那个比自己小得多、闭着眼睛睡觉的小肉团,伸出小手指轻轻碰了碰允熥的脸颊,小声问母亲:“娘,弟弟怎么这么小?他什么时候能跟我玩?”

常氏虽面色苍白,疲惫不堪,但看着健康的长子和新生的幼子,眼中充满了母性的光辉和满足。她柔声道:“弟弟还小,要多吃奶,多睡觉才能长大。等明年开春,就能跟雄英一起玩了。”

吕妃也带着朱允炆(1岁多)前来道贺。她笑容得体,言语恭谨,送上厚礼。允炆己能摇摇晃晃走路,看到摇篮里的允熥,咿咿呀呀地想去抓。吕妃连忙拉住儿子,温言细语地教导:“炆儿乖,这是弟弟,不能碰,弟弟在睡觉。” 她看向摇篮的目光平静无波,只是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扫过常氏那依旧带着浓重病容的脸时,眼底深处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异样。

常茂作为舅舅,自然也入宫探望。他抱着襁褓中的允熥,感受着那脆弱而蓬勃的生命力,心中充满了对姐姐的怜惜和对新外甥的祝福。然而,当他看到姐姐常氏强打精神却难掩极度虚弱苍白的脸色,以及那眼底深处挥之不去的疲惫时,喜悦的心头瞬间蒙上了一层阴霾。生产对姐姐身体的损耗,远超预期!

“太子妃娘娘产后体虚,气血两亏,需好生静养。”太医院院判陈君佐亲自诊脉后,向朱元璋和马皇后禀报,“臣己斟酌药方,以温补气血、固本培元为主。只是…”他顿了顿,谨慎道,“娘娘早年生产雄英殿下时便伤了根本,此番又…恐需长期调理,非一时之功。”

朱元璋眉头微蹙,马皇后更是忧心忡忡。常蓝氏心如刀绞,却只能强颜欢笑。常茂站在角落,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又是“伤了根本”!姐姐的身体,仿佛一个被掏空了根基的华丽宫殿,随时可能倾覆!而那个刘文彬,此刻正作为陈院判的助手,恭敬地记录着药方,脸上看不出一丝波澜。

“用最好的药!务必让太子妃尽快恢复!”朱元璋沉声下令。

“臣等定当竭尽全力!”陈院判和刘文彬等人躬身领命。

离开东宫,常茂立刻召见了“灵猴”。

“刘文彬开的产后药方,弄到了吗?”

“回国公爷,弄到了!是陈院判主拟,刘文彬协助。药方看起来确实是温补气血的路子,都是人参、当归、熟地、阿胶等名贵药材,并无明显不妥。”灵猴将一份誊抄的药方奉上。

常茂仔细看着药方,眉头紧锁。单看药方,确实无可挑剔。但他心中的疑虑丝毫未减。“盯着东宫药房!尤其是那个钱管事!药料采买、煎煮过程,一丝细节都不要放过!还有,”他眼中寒光一闪,“姐姐服药后的反应,特别是精神、气色、睡眠,让嬷嬷们每天详细记录,报给母亲!”

“是!”

允熥的诞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涟漪扩散至朝堂。勋贵们纷纷道贺,心思各异。蓝玉在府中宴饮时,对亲信将领大笑道:“好!常家妹子又生了个皇子!咱们勋贵后继有人!雄英那小子将来有帮手了!” 他对常氏的身体状况并不在意,只看到常家外戚地位更加稳固。

李善长、胡惟庸等文官也上表庆贺。胡惟庸私下对郭桓道:“常氏体弱,此番生产更是元气大伤。东宫事务繁杂,未来恐更倚重吕妃。允炆皇子渐长,吕本那老家伙,心思活络着呢。” 他乐见东宫内部可能的微妙变化,这更利于他居中掌控。

而吕本府上,则是一派谨慎的低调。吕本告诫门生:“太子妃诞育皇子,乃国之大喜。吾等当谨守臣节,尽心王事,万不可妄议宫闱。” 然而,暗地里,他通过隐秘渠道,向宫中的女儿传递了西个字:“静待其时”。

允熥满月宴后不久,常森从凤阳发回一封更重要的密报。

“大哥,押运官老赵(徐达府旧人)酒后吐真言,谈及北疆军务。言道魏国公(徐达)虽威震漠北,但近年身体大不如前,旧伤时常发作,尤畏阴寒。北元王保保部虽受重创,但残部在辽王(阿扎失里)和太尉哈剌章整合下,又有死灰复燃之势,时常袭扰边墙。舅舅(蓝玉)求战心切,屡次请命出击,但魏国公虑及敌情不明、粮草转运艰难,常加训诫,二人似有不睦...另,老赵提及,边镇将领中,有人抱怨户部新拨付的冬衣钱粮有克扣、以次充好之嫌,矛头似指向郭桓。”

这封信信息量巨大!徐达健康堪忧,北元威胁未除,蓝玉与徐达将帅不和,边镇军需被克扣(郭桓嫌疑)!每一条都关乎北疆稳定,甚至影响国本!

常茂立刻意识到,这是“听涛”向北方渗透的天赐良机!他当即回信常森:

不惜重金,彻底笼络老赵! 让其成为常家在北方军需转运线上的重要眼线和纽带。

通过老赵,秘密接触那些对军需克扣不满的实权中下层军官! 用金钱、承诺(改善待遇)、甚至暗示未来“海外建功”的前景,将其发展为“听涛”在边镇的触角。重点收集军需贪腐证据(指向郭桓)和北元异动情报。

转告老赵,让他‘不经意’提醒那些军官: 抱怨无用,留存证据(次品军衣、克扣文书、人证),方是上策。常家虽远在金陵,但心系边军疾苦,或可寻机相助。

同时,常茂也加紧了对双屿岛的投入。浯屿岛被剿后,张魁在他的暗中支持下,低调而高效地接收了部分败逃的熟练水手和船只,势力悄然壮大。常茂指令:加速建设岛上简易码头、仓库,秘密招募可靠工匠,尝试小规模仿制缴获的佛郎机铳(从之前常森击退水匪所得),为未来打造一支真正属于常家的海上力量奠定基础!

然而,就在常茂内外布局之时,一张无形的网也悄然向他靠近。

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站在值房内,面前摊着两份看似毫不相关的密报。

一份是:郑国公常茂之弟常森,在凤阳祖籍地,与一徐府旧押运官赵某过往甚密,出手阔绰。

另一份是:沿海卫所上报,浯屿岛残匪流窜,其中一股疑似被盘踞在双屿岛(此处毛骧尚不知是常家据点)的新兴海商势力吸纳。该势力近来活动频繁,似有扩张迹象。

毛骧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冰冷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探究的光芒。常森…凤阳…徐府旧人…双屿岛新兴势力…郑国公常茂…这些点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这位看似莽撞贪财的国公爷,是否真的如表面那般简单?

“加派人手,”毛骧对心腹千户低声道,“一,细查凤阳常森与那赵押运官所有往来细节。二,严密监控双屿岛动向,查清其背后真正主事者。记住,不要打草惊蛇。” 飞鱼服的阴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投向了郑国公府的方向。

允熥的啼哭声犹在耳畔,雄英的笑语仍回荡在宫墙。东宫之内,新生的喜悦尚未散去,常氏虚弱的身体牵动着至亲的心弦。而在东宫之外,朝堂之上,边疆之远,海疆之阔,无数明暗的线条正在交织、碰撞。常茂站在国公府的瞭望台上,望着北方边关的方向,又望向东南海疆的深处,感受着那来自金陵阴影处(毛骧)的无声注视。他知道,洪武十一年的秋天,注定不会平静。他织就的网,既在捕捉猎物,也可能将自己暴露在更强大的猎手视线之中。守护之路,步步惊心!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