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的第五天,后山的棉田翻起层层银浪。念秋踮着脚去够最高处的棉桃,竹篮被沉甸甸的棉絮压得首晃,细碎的绒毛沾在她汗湿的鬓角,像落了层薄雪。
"当心摔着!"清婉的喊声从田埂传来,蓝布围裙兜着刚摘的棉花,"昨儿你才崴了脚,这会儿又忘了?"
念秋吐了吐舌头,抱着棉桃跳下来。竹篮里的棉絮蹭过她的手腕,痒得她首笑:"姐你看,今年的棉花开得比去年还旺!"她剥开个棉桃,雪白的棉絮立刻蓬松开来,在阳光下泛着柔光。
清婉蹲下来,指尖抚过棉絮:"爹说这是新换的棉种,结的桃又大又密。"提到父亲,她的声音顿了顿。自从顾老爹开春时摔断腿,家里的活儿全落在姐妹俩肩上。
日头偏西时,两人抬着装满棉花的竹筐往回走。山道旁的野菊开得正盛,清婉突然停住脚:"念秋,你说咱们能不能把棉花纺成布?"
"纺布?"念秋愣住,竹筐晃了晃,"可咱们连纺车都没有..."
"王婶家有!"清婉眼睛发亮,"昨儿我去借针线,见她院子里堆着旧纺车,说是儿子去城里做工,用不上了。"
暮色漫上山坡时,姐妹俩己经把纺车搬回了家。顾老爹坐在屋檐下编竹筐,听见响动抬起头:"这是要做啥?"
"爹,我们想学着纺布。"清婉擦了把汗,"后山的棉花这么多,卖棉絮赚不了几个钱,要是能织成布..."
顾老爹的手顿了顿,竹篾在指间转了半圈:"纺布可不是件容易事,你们俩..."
"我们能行!"念秋抢着说,眼睛亮得像星星,"王婶说她可以教我们,先纺线,再织布,等布织好了,言初哥的杂货铺就能卖!"
月光爬上窗棂时,纺车的吱呀声在堂屋里响起来。念秋照着王婶教的法子,把棉花搓成棉条,可手指刚碰到纺轮,棉线就断了。
"别着急。"清婉在一旁慢慢摇着纺车,棉线顺着她的指尖均匀地拉长,"要先把棉条扯匀,纺的时候手不能抖。"
念秋咬着嘴唇又试了一次,这次棉线总算连上了,可没转两圈又散成了碎絮。她急得眼眶发红,突然听见门外传来脚步声。
"这么晚还没睡?"言初的声音带着笑,手里提着个油纸包,"我刚从镇上回来,带了桂花糕。"
清婉慌忙起身让座,念秋却赌气似的继续捣鼓纺车。言初蹲下来,看她把棉条拧成一团,忍不住笑出声:"让我试试?"
他的手比念秋大上一圈,握住棉条时却格外轻柔。纺轮转动的声音里,棉线像一条银蛇,听话地缠上了锭子。念秋睁大眼睛:"言初哥,你怎么会?"
"小时候看我娘纺过。"言初把纺好的线递给她,指尖沾着淡淡的棉香,"纺线就像过日子,得耐着性子慢慢来。"
接下来的半个月,顾家院子里整日响着纺车声。念秋的手指磨出了茧,终于能纺出匀净的棉线;清婉则跟着王婶学织布,木梭在经线间来回穿梭,渐渐织出了细密的纹路。
这天晌午,言初扛着个木架进了门:"我找镇上的木匠打了个布机,比王婶家的轻便些。"他说着就动手组装,木屑在阳光下飞舞,念秋蹲在旁边递工具,偷偷看他额角的汗珠。
布机装好的那晚,清婉织出了第一匹布。粗棉线织成的土布泛着暖黄的光泽,摸上去厚实又柔软。念秋把布披在肩上转圈:"姐,咱们给它起个名字吧!"
"就叫'顾家布'。"清婉摸着布面,想起这些日子的辛苦,眼眶有些发热,"以后咱们家的布,要让全镇的人都知道。"
言初靠在门框上笑:"明儿我就把布拿到铺子里去,先送些给老主顾试试。"他看着姐妹俩眼里的光,突然觉得这简陋的院子,比任何绸缎庄都要亮堂。
半个月后,言初的杂货铺门前挂起了新招牌:"顾家布,结实耐穿"。土布虽然不如洋布细腻,却胜在价格便宜,又经洗耐磨,很快就有妇人上门打听。
"这布能做衣裳吗?"王婶家隔壁的张嫂子摸着布料,"我家那口子在田里干活,费衣裳。"
"当然能!"念秋连忙递上样布,"您看这针脚多密,洗十遍都不会起球。要是做棉袄,絮上咱们后山的新棉花,保准暖和!"
张嫂子心动了,当场买了两匹。看着她满意地离开,念秋蹦蹦跳跳地跑到布机前,却见清婉坐在那里发呆。
"姐,你怎么了?"
清婉摸着布机上的木纹,轻声说:"我在想,要是爹的腿好起来,看见咱们的布卖出去了,得多高兴。"
念秋的笑容淡了些。这些日子她忙着纺线织布,差点忘了父亲还躺在床上。她转身跑到里屋,捧出个布包:"姐你看,我用边角料给爹缝了个护膝,絮了最软的棉花。"
夕阳西下时,姐妹俩端着药碗进了父亲的屋子。顾老爹摸着膝头的护膝,粗糙的手掌抚过细密的针脚,突然别过头去:"花这些功夫做啥,费神。"
清婉和念秋对视一眼,都笑了。她们知道,父亲眼里闪着的光,比任何夸奖都珍贵。
入夜后,纺车声又在院子里响起来。言初坐在门槛上帮着缠线,月光把三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念秋望着后山的棉田,那里还有大片的棉花等着采摘,像一片望不到边的雪海。
"言初哥,"她突然说,"等明年,咱们多种些棉花,再染些颜色,做花布好不好?"
言初手中的线轴顿了顿,抬头看她:"好啊。"他的声音很轻,却像是许下了个长久的约定。
清婉的木梭在经线间穿梭,发出规律的声响。远处传来秋虫的鸣叫,混着纺车的吱呀,织成一支关于希望的曲子。那些曾经压在心头的忧虑,那些关于生计的愁绪,都随着飞扬的棉絮,化作了手中实实在在的布。
这一晚,顾家的灯亮到很晚。而在山脚下的杂货铺里,"顾家布"的招牌在风中轻轻摇晃,仿佛在告诉路过的人:有些美好,正从这粗粝的棉线里,慢慢生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