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穿常茂,我带外甥另开一局

第18章 坤宁日暖暗流隐

加入书架
书名:
魂穿常茂,我带外甥另开一局
作者:
学中医的小说迷
本章字数:
6894
更新时间:
2025-07-08

国公府书房内的紧张气氛被常茂强行压下。他看着桌上那包散发着怪异气味的药渣和常森从凤阳发来的密信,眼神明灭不定。首觉告诉他,这两条线索背后藏着巨大的危险,指向东宫深处,甚至可能牵涉朝堂大佬。但此刻,没有确凿证据,更不能打草惊蛇!

“石锁,”常茂的声音恢复了沉稳,“药渣之事,到此为止。你做得很好,但此事绝密,烂在肚子里!那婆子,给足银子,让她离开金陵,回老家养老,永远别再回来。”

“灵猴,”他转向瘦小青年,“刘文彬这条线,继续跟!但务必更加小心!清风楼、刘宅、他与浙东文官、甚至…与东宫某些下人的任何接触,都要记录下来,不要妄动!我要知道他的一举一动,但绝不能让他察觉!”

“昇弟,”他看向常昇,“常森那边,回信嘉奖。让他继续结交船头,打听那伙金华商人的去向和‘镇海’的细节,但绝不可主动接触或深查!只记录,不探究!银子照给。”

“是!”三人齐声应命,感受到国公爷话语中的凝重。

“至于宫里…”常茂望向皇城方向,皇后深夜急召的阴云未散,“我亲自去。你们守好家。”

当常茂匆匆赶到坤宁宫时,预想中的凝重风暴并未出现,反而被一股温馨和煦的气息包裹。

暖阁内,炭火烧得旺旺的。马皇后正坐在软榻上,手里拿着一本启蒙的《千字文》,轻声细语地教着。她膝前,一个虎头虎脑、穿着明黄小袄的男孩,正是皇嫡长孙朱雄英(约3岁)。小家伙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奶声奶气地跟着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虽然偶尔念错,但那份认真的小模样,惹人怜爱。

朱元璋竟也难得地坐在一旁,褪去了朝堂上的威严冷硬,手里端着一杯茶,目光柔和地看着祖孙俩。他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甚至在小家伙念错时,嘴角会微微上扬一下。这一刻,他不是令百官战栗的洪武大帝,只是一个含饴弄孙的寻常祖父。

太子朱标和太子妃常氏则侍立在侧。朱标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慈爱与自豪。常氏(太子妃)的气色比常茂上次见她时似乎红润了些,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看着儿子在祖母膝下承欢。只是细看之下,眉宇间仍有一丝挥之不去的倦意,但她努力掩饰着,不想破坏这温馨的氛围。

“茂儿来了?”马皇后抬头看见常茂,笑着招手,“快进来,外头冷。看看我们雄英,多聪明,才教了几遍就会念了。”

常茂连忙上前行礼:“臣常茂,叩见陛下,皇后娘娘,太子殿下,太子妃娘娘。雄英殿下天资聪颖,臣听了也欢喜!” 他脸上堆着“憨厚”的笑,心中却因姐姐那丝倦意而微沉,也因帝后对雄英的宠爱而稍安。

朱雄英看到舅舅,兴奋地挥舞着小手:“舅舅!抱!” 常茂在朱元璋默许的目光下,小心翼翼地将小家伙抱起来。朱雄英身上带着奶香和温暖的体温,咯咯笑着去抓常茂的胡子。

“哎哟,小祖宗,舅舅的胡子可经不起你薅!”常茂故意做出夸张的苦相,逗得小家伙笑得更欢。朱元璋看着这一幕,眼中暖意更深,对常茂那点“莽撞”的不满似乎也淡了些。

“皇后召你入宫,是想问问,”朱元璋放下茶杯,语气平和,“你母亲前日入宫,说常氏近来精神不济,夜里睡不安稳。朕和皇后甚是挂念。可寻了什么好的滋补方子?或是有名医推荐?”

常茂心中一凛,知道这才是正题。他放下雄英,恭敬回道:“回陛下,母亲确实忧心姐姐凤体。府里也寻了些温补的方子送去,姐姐说…用了太医院刘太医新拟的安神汤药后,入睡是快了些。” 他故意只提“入睡快”,隐去“醒来更乏”的疑点,“母亲想着,或许是东宫事务繁杂,姐姐又总亲力亲为,加上雄英年幼淘气,耗神所致。己嘱咐姐姐多将养,也让母亲寻了两个懂调理的老成嬷嬷,希望能帮姐姐分担些。”

他这番话,既回应了帝后的关心,又巧妙地将“刘太医”点出,却未表露任何质疑,只归因于操劳和养育幼子。同时暗示常家己采取措施(安插嬷嬷)。

马皇后闻言,怜惜地拉过常氏的手:“玉儿,你呀,就是太要强。东宫的事,让下头得力的人去办便是。你这身子,早年生养雄英就亏了些,如今更要仔细。雄英有乳母宫人看着,你多歇歇。那两个嬷嬷,我看很好,就让她们在你身边伺候吧。” 这是对常家安插人的默许。

常氏温婉一笑:“谢母后关心。臣妾省得了。” 她看向儿子,眼中满是温柔与坚韧。为了雄英,她也要撑住。

朱元璋点点头:“嗯,身子要紧。标儿,”他看向太子,“你也要多体恤太子妃。”

“是,父皇。”朱标连忙应道,看向妻子的目光充满关切。

温馨的时光总是短暂。很快,便有内侍来报,有紧急军务需陛下和太子处理。朱元璋起身,又摸了摸孙儿的小脑袋,才带着朱标离去。坤宁宫内,剩下马皇后、常氏、常茂和玩耍的朱雄英。

马皇后看着常茂,语重心长:“茂儿,你如今也是朝廷重臣,署理着军务。行事要稳重些,莫再像前些日子那般莽撞。你姐姐和雄英在宫里,我们自会看顾,你且安心办差。常家…是陛下的股肱,也是雄英将来的臂助,这份担子,不轻啊。”

常茂肃然道:“臣谨记皇后娘娘教诲!定当恪尽职守,不负圣恩,不负常家先祖威名!” 他知道,这是皇后在提醒他,常家的荣辱系于皇权,更系于未来的雄英。

接下来的日子,金陵城在空印案的余悸中,似乎恢复了些许平静。朝堂上,李善长牵头的新公文用印、核验制度紧锣密鼓地推行。胡惟庸更加活跃,其举荐的户部郎中郭桓因在空印案后“厘清积弊、办事得力”,果然被擢升为户部侍郎,专司钱粮度支,一时间风头无两。常茂冷眼旁观,与郭桓在公务上也有了几次接触,此人精明干练,但眼神深处总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贪婪,让常茂更加确信此人必成祸患。

而在东宫,则迎来了两桩大喜事。

洪武十年(1377年)冬,太子侧妃吕氏,顺利诞下一名男婴!此子排行第二,取名朱允炆。东宫再添子嗣,朱元璋龙颜大悦,厚加赏赐。吕氏的地位,因诞育皇子而更加稳固。常茂在宫宴上看着襁褓中的朱允炆,再看向被乳母抱在怀中、己能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朱雄英,心中滋味复杂。嫡庶有别,长幼有序,但未来…谁能预料?

更令人欣喜的是,洪武十一年(1378年)春,太子妃常氏再次被诊出喜脉!消息传来,帝后大喜,常家上下更是欢欣鼓舞。常蓝氏入宫更加频繁,亲自照料女儿。常氏虽然依旧带着倦容,但孕育新生命的喜悦让她脸上焕发出别样的光彩。马皇后更是亲自过问饮食起居,坤宁宫和东宫都沉浸在期待新生的喜悦之中。

朱雄英似乎也明白自己要做哥哥了,常常好奇地趴在母亲微微隆起的小腹上听动静,奶声奶气地问:“妹妹?弟弟?” 逗得常氏和宫人们开怀大笑。朱元璋来看孙子时,小家伙还会拉着皇爷爷的手,煞有介事地“告状”:“皇爷爷,弟弟(指允炆)抢我木马!” 或是“妹妹(指常氏腹中胎儿)踢我手了!” 引得朱元璋开怀大笑,尽享天伦。

在这看似平静祥和、充满希望的日子里,“听涛”的暗影却从未停止活动。

“灵猴”依旧每日记录着刘文彬的行踪:他依旧常去清风楼,那个金华口音的商人依旧如影随形;他与浙东几位文官的私下诗文唱和也更为频繁;甚至,在吕氏诞下允炆后,刘文彬被“特召”入东宫为吕妃和小皇子请平安脉的次数明显增多…这些看似寻常的举动,都被“灵猴”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

常森在凤阳也传回零碎消息:那伙金华商人仍在活动,收购“沉水料”的数量似乎增加了,接货地点也变得更加隐秘…“镇海”二字,依旧神秘。

常茂看着这些零散的情报,如同在拼凑一幅巨大而模糊的拼图。他能感觉到水面下的暗流在涌动,那根连接着清风楼、浙东、东宫、乃至沿海的线越来越清晰,指向一个庞大而危险的阴谋网络。但对方极其谨慎,没有留下任何实质性的铁证,尤其是关于姐姐常氏药方的具体问题——刘文彬开给常氏的“安神药”,在常氏怀孕后,据说己根据体质又“调整”了,常氏自己也说感觉尚可。

时机未到!常茂告诫自己。现在揭露,不仅无法撼动对方,反而会打草惊蛇,甚至可能危及姐姐和她腹中的胎儿。他必须忍耐,必须等待,必须在对方露出致命破绽前,积蓄足够的力量和证据!

他站在国公府的高楼上,眺望着夜幕下恢弘而宁静的金陵皇城。坤宁宫和东宫的灯火温暖祥和,那里有他至亲的姐姐、年幼的外甥和即将诞生的新生命。但在这祥和的表象之下,常茂仿佛能听到毒蛇吐信的嘶嘶声,感受到风暴来临前的沉闷。

“姐姐…雄英…”常茂低声自语,眼神在温暖与冰寒之间交织,“我一定会护住你们!无论付出什么代价!” 他握紧了拳头,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无形的压力。空印案的惊雷虽己远去,但一场酝酿于深宫与朝堂、关乎大明未来国本的无声风暴,才刚刚开始积聚力量。而他能做的,就是在这暴风雨前的宁静中,织好那张名为“听涛”的网,磨利手中的刀,静待那惊雷再起的一刻!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