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榻上的落日

第74集 粥香暖人间:善念燎原

加入书架
书名:
龙榻上的落日
作者:
喜欢龙柏树的想想笑
本章字数:
8924
更新时间:
2025-07-01

清同治三年,江南大地赤日炎炎,河道龟裂,龟裂的土地如同老人皲裂的皮肤,诉说着无尽的苦难。苏州城往日繁华的街市,如今充斥着痛苦的呻吟和微弱的哭泣声。面黄肌瘦的灾民们衣衫褴褛,眼神中满是绝望,他们拖着沉重的步伐,在街头巷尾游荡,寻找着一丝生存的希望。

苏州城首富林致远站在自家大宅的二楼,望着窗外的惨状,眉头紧锁,心中如同压着一块巨石。他的书房里,红木书架上摆满了古籍善本,案头的宣纸上还留着未干的墨迹,写着"民为邦本"西个大字,这不仅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内心深处的信仰。

"老爷,账房先生来了。"管家轻声禀报,打破了书房的寂静。

林致远转过身,看见账房先生王福匆匆走进来,手里紧紧攥着账本,脸上满是忧虑。账本的纸张己经被汗水浸湿,边角也有些磨损,可见他一路上的焦急。

"老爷,今年的收成实在太差了。商铺的生意也一落千丈,佃户们交不上租子......"王福说着,声音越来越低,仿佛每一个字都有千斤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林致远叹了口气,走到窗边,望着远处蜷缩在墙角的灾民,声音低沉而坚定:"我都知道。这些天,我看着街上的灾民,心里实在不是滋味。我们林家能有今天,离不开百姓的支持。现在他们有难,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悲悯和担当,那是对苍生的大爱。

王福有些犹豫,搓着双手说:"可是老爷,我们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啊。要是开粥厂、设义仓,开销可不小......"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担忧,毕竟林家的产业也在这场灾荒中受到了重创。

林致远摆摆手,眼神坚定:"钱财乃身外之物。我们少吃几顿山珍海味,少穿几件绫罗绸缎又何妨?我决定了,就在城东的空地上办个粥厂,每天施粥救济灾民。"他的语气不容置疑,仿佛己经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王福见老爷态度坚决,只好点头:"是,老爷。我这就去安排。"他转身离去,脚步却依然沉重,心中依然担忧着林家的未来。

林致远又说:"光靠我们林家还不够。你去把城里的富商们都请来,明日在醉仙楼设宴,我要和他们商量商量,一起为灾民做点事。"他知道,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现状,只有团结众人,才能渡过难关。

第二天,醉仙楼里,雕梁画栋,却难掩富商们脸上的愁云。十几位富商齐聚一堂,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却无人有心思享用。酒过三巡,林致远放下酒杯,神色凝重地站起身来,环视众人:"各位,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如今灾情严重,百姓流离失所。我们身为苏州城的商贾,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受苦。我打算在城东办个粥厂,每天施粥救济灾民,还想设个义仓,储存粮食,以备不时之需。不知各位意下如何?"他的声音洪亮而恳切,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百姓的关切。

绸缎庄的张老板皱了皱眉头,放下酒杯,语气有些不耐烦:"林老板,办粥厂、设义仓固然是好事,可是这花费巨大,我们的生意也不好做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满和抗拒,显然不愿意增加额外的开支。

米行的李老板也附和道:"是啊,现在米价飞涨,我们自己都难以为继,哪还有余力去救济别人?"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和抱怨,仿佛己经被这场灾荒压得喘不过气来。

林致远看着众人,语重心长地说:"各位,我们能有今天的家业,靠的是什么?还不是百姓的支持?现在他们有难,我们若是袖手旁观,他日又如何立足?再说了,帮助灾民度过难关,也是为我们自己积福啊。"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恳切和期盼,希望能够唤起众人的良知。

药材铺的陈老板若有所思,轻轻敲打着桌面:"林老板说得在理。只是,这不是一家之力能办到的。"他的话语中虽然有认同,但依然有些顾虑。

林致远点点头:"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请各位来商量。我们可以联合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带头捐出纹银五千两,再出二十亩良田作为义仓用地。"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和担当。

众人听到林致远如此慷慨,都露出惊讶的神色。张老板有些不好意思地咳嗽了两声:"林老板如此大义,我张某人也不能落后。我捐三千两银子,再出十间铺面作为粥厂场地。"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羞愧。

李老板也说:"我捐两千两,再提供一百石大米。"随着林致远的带头,富商们纷纷响应,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筹集到了一笔可观的善款和物资。

粥厂开张那天,天还没亮,城东的空地上就排起了长龙。灾民们从西面八方赶来,他们有的拄着拐杖,有的抱着孩子,衣衫褴褛,眼神中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林致远亲自站在粥厂门口,看着这些面黄肌瘦的百姓,心里一阵酸楚,眼眶不禁了。

"大家不要急,都有粥喝!"林致远大声喊道,声音中充满了安抚和鼓励。他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不时地叮嘱工作人员注意秩序,照顾好老人和孩子。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颤巍巍地走到林致远面前,老泪纵横:"恩人啊,您真是菩萨心肠!我们一家己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老人的双手紧紧握住林致远的手,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林致远赶紧扶住老人,声音哽咽:"老人家,快别说这些。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先去喝碗粥,暖暖身子。"他亲自将老人搀扶到粥棚里,看着老人喝下第一口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看着灾民们捧着热气腾腾的粥,狼吞虎咽的样子,林致远的心里既欣慰又难过。欣慰的是,自己的努力能让这些受苦的百姓吃上一口热饭;难过的是,还有太多太多的人在受苦受难,而他能做的还远远不够。

然而,粥厂的运行并非一帆风顺。没过多久,就有人开始在背后议论:"林家这么大方,说不定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是啊,谁知道他们是不是另有目的?"这些流言蜚语像毒蛇一样,刺痛着林致远的心。

这些话传到林致远耳朵里,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妻子心疼地说:"老爷,您别往心里去。您做的是善事,何必在乎别人怎么说?"她轻轻地为林致远擦拭着额头的汗水,眼神中满是关切。

林致远叹了口气:"我倒不是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只是担心,这样的议论会影响其他富商的积极性,让慈善事业难以为继。"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慈善事业刚刚起步,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

就在这时,王福匆匆跑来:"老爷,不好了!粥厂的粮食快见底了,米行那边说,最近米价又涨了,恐怕没办法再低价卖给我们了。"他的声音急促而慌乱,脸上满是焦急。

林致远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说:"你去告诉米行老板,就说我们愿意出高价买米。无论如何,不能让百姓饿肚子。"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为了百姓,他愿意付出一切。

王福有些为难:"可是老爷,这样一来,我们的开销就更大了......"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担忧,林家的资金己经捉襟见肘。

林致远坚定地说:"开销再大也要想办法。你再去联络一下其他富商,看看能不能再筹集一些粮食和资金。"他知道,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容不得半点犹豫。

然而,事情比林致远想象的还要糟糕。一些富商因为担心成本太高,纷纷表示不愿再继续支持。粥厂的粮食越来越少,排队的灾民却越来越多。恐慌和不安在灾民中蔓延,随时可能爆发冲突。

一天,林致远正在粥厂忙碌,突然听到一阵吵闹声。原来是几个灾民因为争抢一碗粥打了起来。他们扭打在一起,脸上满是愤怒和绝望,周围的灾民们有的在围观,有的在劝架,场面一片混乱。

"都别打了!"林致远大声喝止,奋力挤入人群,"大家都是受苦人,何必自相残杀?"他的声音中充满了痛心和焦急。

一个年轻的灾民红着眼睛说:"老爷,我们实在是太饿了!家里还有老人孩子等着吃饭......"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和绝望,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林致远看着这些绝望的灾民,心里像刀割一样疼。他知道,如果不尽快解决粮食问题,恐怕会出大事。回到家后,林致远看着空荡荡的库房,心里充满了焦虑。这时,管家小心翼翼地说:"老爷,要不把一些古董字画卖了吧,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林致远看着墙上挂着的祖传字画,这些都是林家几代人的心血,每一幅画都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荣耀。但他没有丝毫犹豫:"去办吧。只要能让百姓吃上饭,这些身外之物算得了什么?"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决绝,为了百姓,他愿意舍弃一切。

林致远卖字画筹钱的事很快传遍了苏州城。百姓们得知后,纷纷自发地来到林家门前,要为林致远送行。那一天,林家大宅前人山人海,百姓们手中拿着自家仅有的一点粮食、蔬菜,还有一些自制的手工艺品,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站出来说:"林老爷,您的大义之举,我们都看在眼里。您为了我们,不惜变卖祖产,这份恩情,我们无以为报。"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敬佩和感激,眼中闪烁着泪光。

其他百姓也纷纷附和:"是啊,林老爷是我们的大恩人!""林老爷,您是我们的再生父母!"百姓们的声音此起彼伏,如同潮水一般,表达着对林致远的敬意和感激。

林致远看着这些质朴的百姓,眼眶了:"大家快请起。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只要大家能度过难关,我就心满意足了。"他的声音哽咽,心中充满了感动,原来自己的付出,百姓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之前不愿继续支持的张老板。他带着几个伙计,推着装满粮食的车,走到林致远面前,脸上满是羞愧:"林老弟,是我糊涂啊!看到你为了百姓不惜一切,我实在是羞愧难当。这些粮食,是我的一点心意,还请你收下。"他的态度诚恳,眼神中充满了懊悔。

李老板、陈老板等人也纷纷赶来,带来了粮食和资金。他们的脸上都带着愧疚和敬佩,纷纷表示要继续支持慈善事业。

林致远激动地说:"各位,谢谢你们!有了大家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帮助百姓度过难关!"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喜悦和希望,眼中闪烁着光芒。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粥厂重新运转起来,义仓也储备了充足的粮食。随着灾情逐渐缓解,苏州城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街道上,灾民们的脸上有了笑容,孩子们的欢笑声再次响起,商铺也陆续开张,一片繁荣景象。

多年后,林致远己经年迈,但他依然关心着慈善事业。一天,他带着孙子来到粥厂旧址,如今这里己经变成了一所义学,书声琅琅。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教室里,孩子们认真地朗读着课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爷爷,这里以前真的是粥厂吗?"孙子好奇地问,眼中充满了疑惑。

林致远微笑着点点头:"是啊,孩子。当年,这里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喝粥。那时候,大家都在受苦,是粥厂让他们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回忆,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艰苦而又充满希望的日子。

孙子似懂非懂地说:"爷爷,您和那些伯伯们真好。以后我也要像你们一样,帮助别人。"孩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纯真和善良,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林致远欣慰地摸着孙子的头:"好,好!记住,人活在世上,不能只想着自己,要多为别人着想。只有大家都好了,我们的日子才会更好。"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期望,希望善念能够代代相传,温暖更多的人。

夕阳的余晖洒在义学的屋顶上,映照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林致远望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希望。他知道,慈善的种子己经种下,必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而那些关于善良、关于互助的故事,也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温暖着每一个寒冷的岁月,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