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辽东大地寒意未消,而在一处地图上绝无标识的隐秘山谷中,一股截然不同的锐气却在悄然凝聚。
沈钧负手而立,冷峻的目光如同鹰隼般扫过眼前这片肃杀的“校场”。
山谷深处,引擎的轰鸣声、短促有力的口令声、以及精准的点射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山野的寂静。
这里,是他倾注心血打造的最终獠牙,一支仅有六百人,却武装到牙齿的“赤龙之牙”特战队。
六百名战士,眼神锐利如刀,他们是从十五万人民军将士中,历经残酷筛选而出的绝对精锐,人人身上都带着辽西战场的硝烟印记,手上沾过血。
并且体能、格斗、射击、战术素养考核成绩,每一项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
以及最严苛的政审层层过滤,确保他们不仅是兵王,更是沈钧意志最坚定的延伸。
此刻,他们身上装备的组合,足以让这个时代的任何军事观察员惊掉下巴。
主武器是散发着厚重金属光泽的81杠自动步枪,连绵的火力远超这个时代的任何步兵武器。
大腿枪套里插着92式手枪,作为近身防卫的利器。
部分精锐队员配备了加装消音器的微型冲锋枪和亚音速子弹,枪口只发出沉闷轻微的“噗噗”声,如同死神的低语。
散布在制高点的狙击手,则怀抱装有高倍光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冰冷的枪口能精准地点杀千米之外的目标。
热成像仪让他们可以发现隐藏的暗哨,夜视仪则让他们在夜晚行动自如,小巧的喉骨通话耳机和加密对讲机将小队成员紧密相连,通讯效率碾压这个时代的传令兵。
“报告首长!第三小队突入作战考核准备完毕,请指示!”一名脸上涂着伪装油彩的军官小跑到沈钧面前,声音沉稳有力。
沈钧微微颔首:“开始!”
模拟的“敌方”营地由经验丰富的教官和老兵扮演守卫。只见特战队员们如鬼魅般散开,借助地形和伪装快速抵近。
微声冲锋枪的点准而隐秘,“敌人”不断在无声无息中“倒下”。
突击组配合默契,爆破、突入、清房、控制关键点,动作迅猛如电,战术动作干净利落,完全学习了现代特种的作战战术。
但这仅仅是基础,这些精锐还要学会使用火炮、火箭炮、迫击炮和火箭筒等武器,以及对桥梁、隧道和铁路的爆破。
除此之外在山谷较为开阔的一端,整齐地停放着上百架空中三蹦子。
它们结构简单轻便,三个轮子支撑着座椅和顶部的螺旋桨,看起来简陋,却能提供这个时代无法想象的快速空中机动能力。
“登机!目标:G3区域,低空隐蔽突防!”随着指挥官的命令,特战队员们迅速奔向各自的“座驾”。
引擎启动,螺旋桨高速旋转,掀起强劲的气流。
一架架三蹦子如同轻盈的铁翼蜻蜓,相继拔地而起,贴着山谷的轮廓线,以极低的高度迅速消失在远方的山林之后。
这些精锐不仅要擅长在地面以少胜多,更要能驾驭这飞行器,进行数百公里的长途奔袭,深入敌后,执行最危险的斩首、破袭或救援任务!
沈钧望着远去的机群,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赤龙之牙”可是他为斩断沙俄伸向远东触手的关键一环。
西月的风拂过辽西,带来了些许暖意。广袤的田野上,阜新组建的数个大型农垦集团正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春耕。
钢铁巨兽般的拖拉机和翻耕机轰鸣着,巨大的铧犁深深地翻开沉睡了一冬的黑土,泥土的清新气息混合着柴油味弥漫开来,取代了人畜劳作的艰辛喘息。
机械化生产的力量,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展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支撑这场变革的,是沈钧麾下“社会党”推行的、几乎照搬自后世新中国的土地政策和户籍制度。
那些上了年纪、实在学不会新技术或知识的百姓,被归入了农村户口,分配了赖以生存的耕地。
而绝大部分能学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则被打上了城市户口的烙印。
这意味着他们不再首接拥有土地,未来的生计将紧密绑定在阜新日益扩张的工厂、矿山、基建和服务业之中。
春风不仅吹绿了田野,也带来了人流。
关内饱受地主剥削和饥荒之苦的农民、寻求出路的青年、乃至一些怀揣着模糊救国理想的学子,听闻了阜新的“异象”,纷纷跋涉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