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队出发的第二天,周宏涛的谣言在本地媒体圈悄然发酵。起初只是几篇语气含糊的报道,随后便有匿名信寄到税务局和工商部门,措辞激烈地质疑叶沫兮企业“以公益之名行逃税之实”,甚至暗示其捐赠物资中夹带违禁品。
消息传回公司时,公关部负责人第一时间联系了叶沫兮。
“老板,要不要先暂停‘希望课堂’的后续行动?”
她正站在仓库门口检查即将发往下一个学校的物资清单,闻言头也不抬,“继续按计划推进。”
助理急了,“可是现在舆论……”
“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退。”她合上文件夹,目光冷静,“我们不是做给谁看的,是做对的事。如果连自己都怀疑自己的初衷,那才是真的站不住脚。”
蒲锦继站在一旁默默点头,“她说得对。只要我们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就不怕他们泼脏水。”
当天下午,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现场座无虚席,记者们举着相机、录音笔,气氛紧张而凝重。
叶沫兮一身素色西装走上台,身后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希望课堂”首批援助学校的照片:孩子们围坐在新课桌前翻阅图书的画面,老师捧着崭新教案微笑的脸庞,教室墙上挂着志愿者与学生合影的笑脸墙……
她没有首接回应谣言,而是开口讲了一个故事:“我小时候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从邻村捡来的旧杂志。那上面的字己经模糊不清,但我还是一页一页地看完了。因为那是我唯一能接触到外面世界的方式。”
台下响起一阵低语。
她继续道:“今天,我们有能力让更多孩子拥有完整的课本、明亮的教室、专业的教师。这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税收减免。是因为我们曾经也是那些孩子,我们知道知识能改变命运。”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至于有人说我们借公益洗钱,请你们去那些学校问问,问孩子们是不是真的拿到了新课本,问老师们是不是真的有了新黑板,问村民们是不是真的看到了变化。”
话音落下,会场沉默了几秒,随即爆发出掌声。
发布会结束后,几家主流媒体开始跟进报道,重点转向公益项目的实际成效。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企业也陆续表示愿意加入合作,甚至连政府部门也主动联系,探讨未来可能的合作方向。
与此同时,“希望课堂”的第二批次运输任务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
这次的目的地是西南山区的一所小学。山路崎岖,路况极差,蒲锦继亲自带队,带着两辆满载图书、课桌椅和教学器材的货车出发。
临行前夜,刘婶拎着一个布包来找叶沫兮。
“这是我自己缝的几件厚棉衣,给那边的孩子们带上。”她一边说一边把包递过去,“天气预报说那里早晚温差大,别让他们冻坏了。”
叶沫兮接过沉甸甸的包裹,眼眶有些发热,“您真该歇歇了。”
“我还能动。”刘婶笑着摆摆手,“等哪天走不动了,再说退休的事。”
清晨六点,运输队再次启程。这次除了公司员工,还有几位自愿报名的志愿者随行。他们中有大学刚毕业的学生,也有退休的老教师,每个人都带着满满的热情和期待。
叶沫兮送他们到厂区门口,看着车尾灯消失在晨雾中,转身回到办公室,继续处理接下来的项目安排。
教育公益项目刚刚步入正轨,扶贫项目也正式启动。
第一个试点选在西北某贫困县。当地以种植土豆为主,但由于技术落后、销售渠道单一,农民收入微薄。叶沫兮决定引入现代化农业管理理念,并帮助建立线上销售平台。
她亲自带队前往考察。刚下车,就被扑面而来的风沙呛得睁不开眼。一位村干部迎上来,满脸忧虑,“叶总,你们真是来帮我们的?”
“我们是来一起想办法的。”她伸出手,对方迟疑了一下,才握上去。
走访过程中,她发现不少村民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有人甚至首言不讳:“以前也有公司来搞帮扶,结果最后什么都没留下。”
“我们不一样。”她耐心解释,“我们会派专家驻点指导,还会组织你们去其他成功案例地参观学习。你们学得会,就留下来干;学不会,我们也尊重选择。”
这句话让不少人动摇了。几天后,第一批培训课程正式开班。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走进临时搭建的教室,有的抱着孩子,有的拄着拐杖。
授课的是农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讲解深入浅出,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整了种植方案。最让人意外的是,王师傅也来了。他虽然没上过大学,但种了一辈子地,经验丰富,成了最受欢迎的实践导师。
“你们看这土质,松软但不够肥沃,咱们得轮作,还得加点有机肥。”他在田间示范,动作利落,话语朴实。
村民们渐渐放下了戒备,开始认真听讲,甚至主动提问。
培训结束时,村里老支书拉着叶沫兮的手,“丫头,你说的这些,我们愿意试试。”
她点点头,“那就从一块试验田开始吧。”
回到公司后,她召开会议,总结各项目的进展,并提出下一步规划。
“我们要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公益机制,不只是单次捐赠或短期扶持,而是真正带动当地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团队成员纷纷点头,林浩提议:“我们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长期跟踪和评估每个项目的成效。”
“好主意。”她当即采纳,“财务部配合一下,尽快拿出预算方案。”
正当一切有序推进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是第二批支教队伍中的两名志愿者突发高烧,被紧急送医。原定行程被迫推迟。
叶沫兮立刻联系当地学校,协调延期事宜,同时安排替补人员。
“不能再拖了。”她在会议上强调,“孩子们的时间比我们更宝贵。”
其次是扶贫项目中的运输车辆在返程途中遭遇暴雨,部分种子和肥料被雨水泡坏。
她迅速调派人手进行清点,损失严重的部分由公司重新补发,轻微受损的则在现场进行晾晒处理。
“我们必须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能落地生根。”她在电话里对负责该项目的主管说。
尽管困难重重,但整个公益项目的推进速度并未减缓。相反,随着越来越多员工的参与,企业的凝聚力空前高涨。许多原本只关注业绩的销售人员,也开始主动提出如何将公益与业务结合的新思路。
某天傍晚,蒲锦继找到她,递给她一份报告。
“这是我们整理的公益项目反馈数据。”他说,“效果比预期还要好。”
她翻开报告,看到各项指标稳步上升,尤其是客户满意度和品牌认知度显著提升。
“看来,这条路是对的。”她轻声说。
他点头,“而且,走得通。”
夜幕降临,办公室灯火通明。窗外的城市依旧喧嚣,而她的内心却前所未有的平静。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刘婶发来的信息:
“孩子们今天第一次用上了彩色粉笔,有个小姑娘问我,是不是只有大城市才有这么漂亮的颜色。”
她笑了笑,回复:
“告诉她,不管在哪里,只要努力,就能看到最美的色彩。”
屏幕暗下去的瞬间,她抬头望向窗外,心中涌起一股坚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