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尚未褪去,星耀娱乐的排练室里却己灯火通明。林墨坐在角落的地板上,手指轻拨琴弦,一段熟悉的旋律从他指尖流淌而出——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张涛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手里捏着一张流程单,眉头拧得死紧:“你知不知道这期《新秀之声》有多难搞?踢馆赛可是首播!评委席上有李哲的恩师,还有两个老牌音乐人……这不是给你送上门挨批吗?”
林墨没抬头,只是继续调试吉他音准,语气平静:“那又怎样?不就是一场演出。”
“可这是综艺,不是录音棚!”张涛几乎是在吼,“你得考虑镜头、表情、互动,甚至还要防着他们临时改规则!”
林墨终于抬起头,嘴角扬起一抹淡淡的笑:“那就让他们改规则试试。”
张涛一愣,随即摇头叹气:“你是真不怕事大啊。”
手机震动起来,来电显示是王启明。林墨接起电话,只听那边传来一句简洁有力的话:“节目组刚刚通知我,他们安排了‘专业乐评人’现场点评。”
张涛的脸瞬间拉长:“靠!这帮人最喜欢鸡蛋里挑骨头,专门给新人泼冷水!”
林墨却只是轻轻“嗯”了一声,眼神落在排练室的镜子上。镜中映出他的身影,也映出另一个模糊的画面——那是原主曾在这里练习舞蹈时被老师骂哭的模样。
他收回视线,低声说:“正好,我可以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深度。”
舞台布置己经进入最后阶段,《新秀之声》的导演组对这次踢馆赛格外重视,特意加入了地球B最新的“光影粒子投影”技术。这种技术能根据音乐节奏生成动态视觉效果,营造出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林墨站在后台,听着导演组和技术人员讨论灯光编排。他忽然开口:“副歌部分可以加一段粒子爆破,配合‘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这句歌词,让整个舞台像是被星光点燃。”
技术人员一愣,转头看向他:“你怎么知道这个特效还没公开?”
林墨笑了笑:“猜的。”
其实他知道,这是未来一年后才会上线的舞台技术,而他提前拿到了信息差。就像他在地球A曾经看过的某个演唱会,那种震撼至今仍在记忆深处回响。
“另外,歌词里的‘北京’改成‘星轨城’吧。”他说,“这里不是地球A。”
这句话没人听得懂,但没人质疑。
正式录制前夜,林墨独自在排练室修改歌词。他一边写一边想,如果这首歌真的能点亮某颗星,会不会有谁,在另一个世界听见?
第二天,舞台灯光亮起,观众席响起掌声。
林墨背着吉他走上升降台,聚光灯打在他身上,手腕上的旧疤在镜头前一闪而过。弹幕瞬间刷屏:
【弟弟好刚】
【这眼神,稳得一批】
【听说他之前发了一首《晴天》,现在又来踢馆?黑马无疑了】
主持人介绍完踢馆选手后,镜头转向评委席。林墨一眼就看到了李哲的恩师——那位以严苛著称的老牌制作人,正用审视的目光盯着他。
“请开始你的表演。”
林墨点头,手指轻抚琴弦,前奏缓缓响起。电子音效与民谣风格交织,像是一场跨越世界的对话。
当唱到副歌时,舞台上的光影粒子猛然炸裂,如同星辰坠落人间。他闭着眼睛,声音穿透整个演播厅:
“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
观众席一片寂静,然后是雷鸣般的掌声。
有人红了眼眶,有人默默跟着哼唱。后排一个穿着练习生制服的女孩紧紧攥住拳头,嘴唇颤抖,仿佛要把每一个音符都记进心里。
评委席上,李哲的恩师脸色铁青。
表演结束,掌声未息。
毒舌乐评人周立率先开麦:“林墨的表现确实不错,但歌词空洞,缺乏深度。相比之下,李哲的《燃烧青春》更有力量感。”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林墨放下吉他,走到话筒前,微微一笑:“周老师说我的歌词空洞?那我想问问您,这首歌的深度,够吗?”
他没有多解释,而是即兴弹唱起一首冷门反战歌曲的片段。那是地球B某位独立音乐人的作品,鲜有人知,却被林墨精准捕捉到了它的意义。
周立愣住了,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回应。
林墨继续道:“音乐的意义,不在于它是否复杂,而在于它是否能让某个人记住某个夜晚。如果你觉得我的歌能让你想起一颗星,那它就有意义。”
全场沉默片刻,随后爆发出热烈掌声。
李哲的粉丝试图扰乱秩序,举着灯牌冲向前排,却被保安拦下。现场一度混乱,但林墨始终站在舞台上,冷静如常。
他对着镜头微笑:“至于其他……时间会证明一切。”
后台,苏晚等在走廊尽头。
她看到林墨走来,脸上泛起一丝紧张,但仍鼓起勇气走上前,将一份曲谱递到他面前:“林墨哥……这是我写的歌,叫《雨天便利店》。”
林墨接过曲谱,翻开第一页,心跳微微加快。旋律青涩,却带着某种熟悉的味道,就像是他最初写下第一首原创歌时的感觉。
“写得不错。”他轻声说,“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做。”
苏晚眼睛亮了起来,像是得到了某种确认。
另一边,张涛拍了拍林墨的肩膀,语气难得柔和:“行啊小子,以前是张哥眼拙,以后跟你混了!”
林墨笑了,第一次觉得,这个名字不再只是一个代号。
深夜,城市渐归沉寂。
林墨坐在排练室角落,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工作室的规划图。张涛兴奋地报出名字:“墨星娱乐,怎么样?”
“不错。”林墨点头。
苏晚在一旁认真记录,眼神坚定。
窗外,城市的霓虹闪烁,像是无数颗星星坠落人间。
突然,一道蓝光从远处掠过,悄无声息。
而在不远处的一辆黑色轿车内,一个戴墨镜的男人低声说话:“目标己展现‘跨世界创作’能力,启动‘镜像干预’计划。”
与此同时,林墨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一条私信静静躺在收件箱里:
【另一端的你,还记得这首诗吗?】
【“我借着风的形状,寄给你一首情诗。”】
发送者ID:另一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