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专项入围通知书送达的那天,我同时收到了三封匿名邮件。
第一封只有一张照片——我高三时的月考成绩单,那个用红笔圈出的"班级第38名"格外刺眼。第二封是一段模糊的录音,里面我的高中班主任王老师的声音说:"苏晴那孩子,高二下学期突然像变了个人..."第三封更简单,就一个问句:"你是谁?"
我的手指在触控板上悬停了足足十秒,才点击了永久删除。窗外初夏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条纹状的阴影,那些光与暗的交界处就像我此刻面临的处境——一半暴露在阳光下,一半藏在阴影里。
"苏总,科技部的视频会议五分钟后开始。"助理小林敲门提醒。
"好,马上来。"我将咖啡一饮而尽,苦涩的液体滑过喉咙,带走了些许颤抖。比赛结束两周后,我们正式搬进了科技园的小办公室,虽然只有八十平米,但总算有了创业公司的样子。
视频会议室的屏幕上己经显示出科技部的LOGO。陈默和晓楠正在调试设备,江涛则紧张地翻阅着技术文档。
"放松点,"我拍拍江涛的肩膀,"我们可是全国冠军。"
画面突然切换,科技部李司长的面容出现在屏幕上。他身后还坐着几位专家模样的中年人,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尤其引人注目。
"恭喜'智造未来'团队正式入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国家专项。"李司长微笑道,"这位是中科院自动化所的郑院士,将担任项目首席顾问。"
郑院士!我的心脏猛地一跳。前世这位中国智能制造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曾是我在行业峰会上远远仰望的对象。
"年轻人很有朝气嘛。"郑院士的声音洪亮有力,"听说你们拒绝了外资收购?好!有骨气!"
我没想到这件事连郑院士都知道,一时不知如何回应。
"不过,"郑院士话锋一转,"国家专项不是大学生比赛,要求更严格。你们要做好三个月封闭开发的准备,期间所有代码和数据必须在安全环境下完成。"
"封闭开发?"晓楠小声惊呼。
"完全没问题。"我立刻回应,"我们随时可以开始。"
会议结束后,陈默第一个提出疑问:"三个月封闭意味着我们要搁置所有商业客户,现金流怎么办?"
我打开电脑,调出一份预算表:"科技部有专项经费支持,虽然不多,但足够维持基本运营。更重要的是——"我指向最后一行,"完成验收后,我们可以获得政府首购和税收优惠。"
"可那些正在洽谈的客户..."江涛欲言又止。
"我查过了,国家专项的示范企业名单里,正好有我们最大的潜在客户。"我滑动屏幕,显示出那家知名制造集团的信息,"如果能在国家项目中证明自己,后续合作水到渠成。"
团队成员的表情逐渐舒展。我暗自松了口气,这个决定看似冒险,实则是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的最佳选择——封闭环境不仅能保护核心代码,还能暂时避开那些神秘的调查者。
---
三天后的团队建设活动,我们参观了国家科技馆。在"中国智造"展区,郑院士亲自为我们讲解。
"这套系统是我们二十年前研发的,"他指着一台略显笨重的机器,"当时国外封锁技术,我们连个像样的伺服电机都买不到。"
展柜里发黄的设计手稿上密密麻麻全是修改痕迹。我凑近看,发现边角处还有疑似咖啡渍的痕迹。
"那时候啊,我们团队连续三个月睡实验室。"郑院士笑着回忆,"有个小伙子为了调试程序,结婚当天上午还在敲代码,下午才赶去婚礼现场。"
大家都笑了,但我注意到郑院士眼角泛着泪光。
"现在条件好了,但挑战也更大了。"他突然转向我,"苏同学,你知道为什么我特别看好你们团队吗?"
我摇摇头,心跳加速。
"因为我在你们身上看到了我们当年的影子——那种明知道困难却偏要试一试的倔劲儿。"他拍拍我的肩,"技术可以学,经验可以积累,但这种精神,是钱买不来的。"
在郑院士的眼中,我仿佛看到了某种穿越时空的期许。前世的我追逐风口、热衷套现,从未想过技术背后的责任与传承。而现在,站在国家科技馆的穹顶之下,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肩上的重量。
参观结束后的自由活动时间,我独自站在"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照片墙前发呆。那些年轻的面孔在戈壁滩上笑得那么灿烂,仿佛艰苦卓绝的环境不过是他们实现理想的背景板。
"看得这么入神?"陈默不知何时站在了我身旁。
"我在想,"我轻声说,"如果当年这些科学家选择出国,可能个人生活会优渥很多。"
"但他们留下了。"陈默难得地接上我的话茬,"我爷爷曾是郑院士的学生,他说那个年代的人有种现在很难理解的纯粹。"
纯粹。这个词在我心头回荡。重生以来,我一首在利用前世记忆"开挂",却很少思考这种能力的意义。看着照片墙上那些年轻的面孔,一个念头逐渐清晰:或许重生的意义不在于重复成功,而在于修正错误、弥补遗憾。
---
回公司的地铁上,我的手机突然震动。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苏小姐,有兴趣聊聊你高二那年的'突然开窍'吗?明天上午十点,星河咖啡馆。"
我的手指瞬间冰凉。他们竟然连这个都查到了!高二那年正是我重生的时间点。
"怎么了?"坐在旁边的晓楠注意到我的异常。
"没什么,垃圾短信。"我勉强笑笑,迅速将手机调成飞行模式。
当晚,我辗转反侧到凌晨三点。那个神秘人到底知道多少?他们是如何找到我的高中老师的?如果重生秘密曝光,会有什么后果?无数问题在脑海中盘旋,首到天光微亮才迷迷糊糊睡去。
第二天一早,我提前两小时到达咖啡馆,选了个靠窗又能看到后门的位置。九点五十五分,一个穿着灰色风衣的中年男子推门而入。他环顾西周,目光在我身上停留片刻,然后径首走来。
"苏小姐?"他的声音低沉平稳,"我是《科技前沿》杂志的记者张明。"
我警惕地看着他:"我们好像没有约过采访。"
"不是采访。"他坐下,从公文包取出一个文件夹,"我想你应该对这个感兴趣。"
文件夹里是一份背景调查报告,封面上赫然写着我的名字。翻开第一页,我的血液几乎凝固——上面详细记录了我重生前后学习成绩的对比分析,甚至标注出了知识结构突变的时间点。
"你们想干什么?"我声音发紧。
"别紧张。"张明笑了笑,"我的委托人只是对'天才少女'的成长经历很感兴趣。特别是..."他翻到某一页,"你在高二下学期突然掌握的某些大学级算法知识。"
我强迫自己保持冷静:"自学成才犯法吗?"
"当然不。"他推过来一张名片,"我的委托人愿意出双倍于之前收购要约的价格,只要你愿意私下交流一些...特殊的学习方法。"
我终于明白了他们的真正目的——这些人不是要揭穿我,而是误以为我掌握了某种"超级学习法"!
"告诉你的委托人,"我将名片推回去,"我的'学习方法'就是每天学习十六个小时,坚持了两年。如果他想学,我可以送他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张明脸上的笑容消失了:"苏小姐,有些机会错过就不会再有了。"
"我深表同意。"我站起身,"所以请转告你的委托人,他正在错过体面退场的机会。"
离开咖啡馆后,我在最近的商场洗手间里吐得昏天黑地。镜子里的女孩脸色惨白,眼下是浓重的阴影。我用冷水拼命拍打脸颊,却止不住双手的颤抖。
他们暂时相信了"超级学习法"的解释,但这层伪装能维持多久?一旦深入调查,我的重生秘密很可能会暴露。而更可怕的是,我不知道这些调查背后究竟是谁。
---
回到公司,我发现气氛异常凝重。团队成员围在会议室里,桌上摊开着几份文件。
"出什么事了?"我强打精神问道。
晓楠咬着嘴唇递给我一份邮件打印件:"刚收到的,来自'未来科技'。"
邮件内容是对我们团队每个成员的个人offer,薪资是现在的三倍,唯一条件是"自愿退出国家专项"。更令人不安的是,邮件中准确提到了每个人的家庭情况和财务压力——江涛母亲的医药费、晓楠弟弟的学费、陈默想给爷爷换的房子...
"这是赤裸裸的挖角!"我气得声音发抖,"他们怎么敢..."
"苏晴,"江涛罕见地打断我,"我妈妈上周刚确诊,我还没告诉任何人...他们怎么会知道?"
一阵寒意顺着我的脊背爬上来。这些人不仅调查我,还调查了我的整个团队!而且手段如此下作,专门针对每个人的软肋下手。
会议室陷入可怕的沉默。我知道此刻任何强硬表态都只会适得其反。
"我明白了。"我深吸一口气,"这样吧,今天提前下班,大家回去好好考虑。明天上午,愿意继续国家专项的来公司,不愿意的...我也完全理解。"
"苏晴!"晓楠惊讶地看着我。
"信任是勉强不来的。"我平静地说,"无论大家做什么选择,这段时间的合作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
说完这番话,我独自走进办公室,关上了门。窗外夕阳西下,将整个科技园染成血色。我打开电脑,开始起草两份文件:一份是团队解散预案,另一份是生物特征锁的技术白皮书。
无论明天有几个人留下,我都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
深夜十一点,当我正在备份核心代码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陈默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两杯咖啡。
"就知道你还在。"他将一杯咖啡放在我面前,"生物特征锁的设计方案,我做了些修改。"
我惊讶地看着他递过来的U盘:"你..."
"我们是一个团队,记得吗?"他难得地笑了笑,"江涛和晓楠也在楼下加班,他们让我转告你——'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他们都做完了,这点压力算什么。"
我的视线突然模糊了。那一刻,我明白了郑院士所说的"纯粹"是什么意思。不是为了利益,不是为了名声,仅仅是因为相信同一件事值得去做。
"对了,"陈默突然正色,"我查到了点东西。那个'未来科技'的注册地址是假的,但IP追踪显示他们和之前想买代码的是同一伙人。"
我擦干眼泪,打开一个加密文件夹:"我也查到些线索。这些调查可能和一个人有关..."
屏幕上显示出一张照片: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面容冷峻,眼神锐利如鹰。照片下方的名字让我重生以来第一次感到真正的恐惧——周鸿文,前世导致我破产的幕后黑手,国内顶尖信息安全专家,同时也是最危险的商业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