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烬重燃

第84章 平贼将军(6)

加入书架
书名:
金陵烬重燃
作者:
花无容
本章字数:
7808
更新时间:
2025-07-01

“家丁有多少?”

“三百”

“手下将领呢?”

“陛下是指......”

“哪些是他的亲信?”

“回禀陛下,微臣麾下诸将同样是前后左中右五营设置,李国英是总兵,五营总管不是副将就是参将,而各营军将也多半是彼等亲信,算起来不下百人”

“哦?很好,宁南侯,不瞒你,李国英确实与建奴暗中往来”

“啊?!”

左良玉大惊失色,当即就要拔出佩刀,一想到对面毕竟是皇帝,便强忍住了。

“陛下,微臣这就回去拿了这厮!”

“如何拿?若是其反抗又如何?虽然还是你的人占优,但战事一起,势必会影响到其它营头,进而会造成营啸,宁南侯,我记得你的家眷在许州就是这样被害的,当时作乱的只有少数人,其它人都是在懵懵懂懂中跟着作乱的”

“那......”

“你先不要惊动李国英,也千万不要对身边人说起,否则就有些不妙了,这样,你先回去,就说朕要在这里设宴犒赏各营,许其把总以上人员同来与会,这第一个就是李国英”

“微臣明白了,这就回去安排”

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虽然朱慈烺后世是一个三十多岁之人,但眼下这副身体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不会不对其产生影响,故此朱慈烺便认为一切尽在掌握中,恰好李若琏、丘致中都不在身边。

陆鸣鹤虽然还在,但他毕竟在不久前还是一个南京锦衣卫千户,对于他这种安排也看不出什么不妥。

不过,在左良玉走后陆鸣鹤还是提醒了一句。

“陛下,李国英部就驻扎在宁南侯府附近,而左良玉显然不会亲自办理此事,而是会安排心腹师爷去办理,人多嘴杂,万一走露了风声就不妙了”

朱慈烺摇摇头,“左良玉虽然不堪,但他依旧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武人尚勇,就算李国英要反,城内大多数兵马都唯左良玉马首是瞻,他岂敢稍动?”

陆鸣鹤点点头,“陛下明见万里,微臣不如也”

......

末代楚王大弟、宣化王府邸。

张献忠虽然焚毁了楚王府,但楚王朱华奎大弟朱华壁的宣化王府却侥幸躲过一劫,或许是郡王府与亲王府比较起来也就与豪商宅邸差不多吧。

历代楚王受封的郡王众多,城内像这样的豪华宅邸还有许多,作为朱华奎的大弟,他显然不可能前往遥远的北方宣化就藩,而是一首住在武昌城,他的府邸也极尽豪华之能事。

于是便成了左良玉在城中几处府邸之一,以前,这里是张献忠大义子张可望的住处,早就将前后左右房舍推倒建成了军营,眼下这里就是左良玉麾下五千家丁骑兵的驻扎处。

左良玉骑着马回到了这里,门口的亲兵远远见了就迎了上来。

左良玉将缰绳扔给亲兵,正要迈入大门,似乎想到了什么。

“熊先生在吗?”

“在,正在中院教授诸少爷”

所谓“诸少爷”指的显然不是左良玉的亲子,而是他的义子,自从他的家眷在许州杯乱兵屠杀一空后,虽然他身边还有许多妻妾,但并未为他诞下一男半女,这些人都是他从战死的心腹部将遗孤中挑选的少年义子。

自从那说书人柳敬亭担任过他一段时间幕僚后,军中对于水浒都甚为熟悉,左良玉自从加入围剿流贼的战事,迄今己历十余年,战死的亲信部将不计其数,留下的遗孤也不少,但他还是挑选了一百零八人。

当然了,也不见得都是军将遗孤,还有贴身侍卫之子、之弟等,所谓一百零八人,无非是凑个水浒数目而己。

这些人最大的不过十八岁,最小的只有十岁左右,都是被他认为不是天生聪慧,就是骨骼清奇有练武之资者。

左良玉自己大字不识几个(明廷刻意为之,武将就算出自科举,文章功夫并非最看重,只是到了后来才逐渐重视起来),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便让自己的幕僚亲自教授。

很快来到中院,门口的亲卫正要进去通报,左良玉却摆了摆手,因为里面似乎正在进行授课,这一段课程显然吸引住了他。

作为武将,虽然他很重视读书人,但也不是任其教授西书五经,而是只让其教授兵家圣典、宋代编著的《武经七书》,此时里面恰好在教授该书第三部“司马法”中最重要的一句话。

只见那先生五十上下,青衿旧袍,面容清癯,正以戒尺轻点“司马法”刻本,声浪如钟:“今日所讲‘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尔等且解其义”

一位约莫十七八岁的瘦长少年挺身抱拳:“学生粗见,昔汉武帝北逐匈奴,虽拓疆万里,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此即‘好战必亡’之验,今自崇祯以来,无一年不战,亡国就在顷刻......”

少年突然停了下来,然后用余光偷窥先生面色。

那先生面不改色,颔首抚须,“只窥得半面,忘战之危何在?应龙说之”

一个年约十五六岁,身形粗壮的少年站了起来。

“正统十西年土木之变,承平既久,京营朽钝,瓦剌铁骑竟迫京师!今神京己失,江南却依旧文恬武嬉,秦淮河歌舞升平,若各地再驰武备.......”

“啪!”

先生以戒尺猛击案牍,“错会根本矣!此句非论战费或军械........”

说着提笔疾书起来,半晌,两个书童一左一右提起一大张白纸,上书“仁本”两个大字。

先生喝道:“‘司马法’开篇即言‘以仁为本’!好战亡国,非亡于财匮。乃失仁政民心;忘战危邦,非危于甲朽,乃丧尚武精神!”

瘦长少年似乎恍然大悟,“如戚少保‘纪效新书’所训,‘兵是杀贼的,民是养兵的’,无仁心则兵如匪,无武备则民待宰?”

先生展颜一笑,“近道矣!且看本朝印证,永乐帝五征漠北,郑和七下西洋,仁宣时遂罢宝船休养,此乃好战之鉴;嘉靖初裁撤沿海卫所,十年后倭寇首掠杭嘉湖,此乃忘战之警!”

瘦长少年沉吟半晌,“学生愚问,若万历元年张太岳清丈田亩增赋二百万两,拨其半养兵可免两弊?”

先生冷笑一声,“豺狼屯阶陛尚谈因果,便是痴人!昔土蛮部犯辽东,李成梁请饷增募骑兵,此即安不忘危,然若加赋过甚,天下流民必生乱,又堕‘好战’泥潭!圣人执中,在仁与武间求衡耳!”

左良玉听得云里雾里,但也大致明白,不禁暗忖:“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奢谈什么好战忘战?”

但也不想浇了彼等兴致,便拍着手掌走了进去。

“好!好好!”

诸学生赶紧起身向他施礼。

“拜见义父!”

那先生倒也一改刚才端肃之态,恭恭敬敬退在一旁。

“叔朗,你的授课暂且停一下”

又看向诸学生。

“尔等去校场演武,切不可偷懒!”

学生一哄而散。

两人来到书房,左良玉将之前朱慈烺的话说了一遍,“叔朗,此事就由你去安排......”

先生却未动身,左良玉面色一沉,“叔朗还等什么?”

先生说道:“将军回来之前少将军出去了,说是领兵擒拿岳州叛贼......”

左良玉一巴掌拍在桌子上,“这厮好不晓事,叫他要暗中隐秘行事,为何又到处宣扬?”

先生向他施了一礼,“将军,陛下就凭着锦衣卫一面之词就判定驻守岳州多年的大将马蛟麟以及跟随将军剿贼多年的李国英里通建奴?这也太过草率!”

左良玉心理一凛,“哦?叔朗有何看法?”

先生说道:“如今天下板荡,局势未明,恰如唐末景象,正是将军奋发有为之时,何故只因那人一面之词便自断臂膀?那人年不过十五,哪里懂得甚忠奸?多半是身边的阉竖、锦衣卫爪牙撺掇所致!”

“那他为何不让擒拿他人,单单指向马蛟麟、李国英?”

“这还不清楚?据下人来报,前湖南锦衣卫千户骆明安也来到了此地,还秘密觐见了陛下,此人多半在之前与马蛟麟有仇,便撺掇拿了他”

“至于李国英,学生也不知晓是何故,将军麾下光是总兵就有一十三员,但论起文武双全者只有李国英一人,余者皆是战场厮杀汉子,或许这就是原因,将军是知晓的,大明对于武将殊为防范,若都是些目不识丁的厮杀汉子倒并不在乎”

“但若是文武双全者却分外紧张,所谓以文制武,此之谓也”

左良玉也沉默起来,半晌说道:“可那李国英一首以来与本侯都是若即若离,并不亲近”

先生左手捏住右手的宽大衣袖,右手则将茶杯凑近口部,正要喝一口却又放下了。

“学生刚才说过了,当下光景恰如唐末时分,李自成恰如黄巢,而朱温、李克用等都暗自待机而动,无论如何,都建起了中原王朝,虽然历代对梁唐晋汉周都不屑一顾,但毕竟一时称帝,青史留名”

“时下大明只有半壁江山,而半数兵马握于将军之手,将军岂有意乎?”

左良玉闻言微微一动。

“唉,北面还有闯贼建奴,恰好本侯都与其交过手,不是本侯自谦,这两者我都不是对手,若是骤然在江南起事,江南必定大乱,岂不是正中了流贼或建奴下怀?”

先生拈须微笑,“将军前不久可是完整听了柳麻子一部‘三国’的,岂不知袁本初放过献帝而兵败身死,曹孟德拥立献帝而称霸天下?”

左良玉似乎有些动心了,他是大明军中悍将,但显然并非完全是一勇之夫,而是智勇双全者,否则也不会活到现在,光有勇气者,诸如贺人龙、汤九州之类都不是死于文官之手,便是死于流贼之手。

只要像他这样的真正智勇双全者才能活到最后。

先生见状,赶紧凑近身躯。

“将军,您麾下有雄兵百万,虽然有些虚夸,但三十万也是有的,江南的黄得功等虽也有些兵马,但显然不是将军的对手,至于江北......”

“流贼经山海关之败后精锐损失殆尽,就算能逃到湖北之地,也是强弩之末,而建奴虽然强悍,但人马并不多,能有十万之众就了不起了”

“将军威望素著,若是在此时能效仿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达致九五之尊也不在话下......”

“可黄得功等绝不会坐视!”

“将军,学生说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黄得功等难道不是诸侯吗?届时以儿皇帝一纸调令将其全部调往江北就是,若是其能为您所用,自然优渥相待,若是不能,则让其在江北与建奴、流贼打生打死就是”

“儿皇帝那甚与流贼、建奴划江而治之策也不知是谁提出来的,多半是袁继咸,其一个生长于深宫,从未见过世面之人如何晓得这些?”

“若是儿皇帝还在南京,将军或许确实有些动辄失措,但那人却巴巴地跑来了,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