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情史

第69集:新皇登基

加入书架
书名:
武则天情史
作者:
喜欢龙柏树的想想笑
本章字数:
6392
更新时间:
2025-02-09

长安的天空湛蓝如洗,日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巍峨壮丽的皇宫之上,琉璃瓦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可这光芒却未能驱散笼罩在皇宫深处那股若有若无的紧张与微妙氛围。刚刚结束的唐隆政变,虽然成功铲除了韦皇后势力,让大唐暂时摆脱了黑暗统治,可新的难题却如乌云般,沉甸甸地压在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心头——新皇的人选,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太平公主的府邸内,气氛凝重而压抑。宽敞的厅堂中,太平公主慵懒地斜倚在榻上,手中把玩着一枚翠玉簪子,眼神却透着几分冷冽与算计。“隆基,如今局势已定,新皇的人选至关重要。我觉得应选一位性格温和、易于掌控之人,如此方能确保我们日后行事顺遂,继续维持朝堂的稳定。”她的声音轻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

李隆基站在一旁,身姿挺拔,剑眉微微皱起,脸上满是坚定之色:“姑姑,我理解您的顾虑,可大唐如今百废待兴,正需要一位有能力、有威望的君主来引领。唯有这样的皇帝,才能真正重振大唐雄风,让百姓安居乐业。选择傀儡皇帝,只怕会重蹈韦后乱政的覆辙。”他言辞恳切,眼神中透着对大唐未来的深切忧虑与期望。

太平公主轻轻放下簪子,坐直身子,目光紧紧盯着李隆基:“隆基,你年纪尚轻,有些事还想得不够周全。朝堂局势错综复杂,一个听话的皇帝更利于我们把控大局,推行各项举措。”她试图说服李隆基,语气中带着几分长辈的循循善诱。

李隆基微微欠身,恭敬却不失坚定地回应道:“姑姑,侄儿并非鲁莽行事。如今大唐历经动荡,民心不稳,唯有贤明之君,方能凝聚人心,重拾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若只为了把控权力,而不顾大唐的长远发展,侄儿实在难以认同。”他的话语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大唐的忠诚与担当。

两人各执一词,争论愈发激烈,气氛也变得愈发紧张。一时间,厅堂内只回荡着两人的争辩声,幕僚们都屏气敛息,不敢出声。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太平公主最终还是做出了让步。“罢了罢了,既然你如此坚持,那就依你所言。李旦为人宽厚,素有贤名,倒也不失为一个合适的人选。”太平公主无奈地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不甘,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就这样,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共同推动下,李旦被拥立为帝。

登基大典当日,皇宫大殿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红毯从殿外一直铺到皇帝的宝座前,两侧站立着身着华丽朝服的文武百官,他们神情庄重,眼神中既有对新皇的敬畏,也有对未来局势的期待与担忧。

李旦身着明黄色的龙袍,头戴冕旒,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走上大殿。他步伐沉稳,面容却带着几分凝重。当他登上宝座的那一刻,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随后,群臣整齐跪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响彻大殿,在殿内久久回荡。

李旦微微抬手,示意众人平身。他扫视着下方的群臣,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自已的皇位来之不易,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拼死相争才为他赢得的。这份恩情,他铭记于心,但同时,他也隐隐担忧,这两位在政变中立下大功的至亲,日后在权力的诱惑下,是否会引发新的争斗,让朝堂再次陷入动荡。

“吾皇登基,实乃大唐之幸。”一位老臣出列,恭敬地说道,“临淄王隆基,在唐隆政变中居功至伟,理当重赏。”

众人纷纷附和,李旦微微点头,目光落在李隆基身上,眼中满是欣慰与赞赏:“隆基,你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朕封你为太子,望你日后辅佐朕,共同治理天下,重振大唐辉煌。”

李隆基跪地谢恩,声音洪亮:“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与天下百姓的期望。”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坚定,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深知,成为太子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他渴望在父亲的支持下,大展宏图,推行一系列改革,让大唐重新走向繁荣昌盛。

随后,李旦又看向太平公主,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太平,你也为大唐立下大功,朕赏赐你无数财物与土地,望你日后继续为朝廷出谋划策。”

太平公主盈盈下拜,娇声道:“谢陛下赏赐,臣妹定当鞠躬尽瘁。”她表面上满脸笑意,可心底却对未能完全掌控新皇一事仍有一丝不甘。她暗自思忖,即便不能扶持傀儡皇帝,以自已如今的权势和威望,在新皇统治下,也定能继续发挥重要影响力,掌控朝堂局势。

登基大典结束后,朝堂之上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秩序,但暗流仍在悄然涌动。太平公主凭借着皇帝的赏赐和自已多年积累的人脉,势力在朝廷中进一步扩大。她的府邸门庭若市,每日都有众多官员前来拜访,向她献媚讨好,寻求庇护。

而李隆基身为太子,也开始着手组建自已的势力。他广纳贤才,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大臣频繁往来,商讨改革事宜。他深知,大唐要想真正复兴,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加强军事。

李旦看着朝堂上逐渐形成的两大势力,心中忧虑愈发加深。他时常在深夜独自徘徊于御花园中,望着那皎洁的明月,眉头紧锁。“太平和隆基,都是朕的至亲,他们皆有大功于大唐,朕实在不愿看到他们之间发生争斗。”他喃喃自语,声音中满是无奈与疲惫。

一日,李旦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召至御书房。“太平,隆基,如今大唐初定,正是需要齐心协力之时。你们二人皆是朕的左膀右臂,切不可因权力之争而伤了和气,让外人有机可乘。”李旦语重心长地说道,眼神中满是关切与担忧。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对视一眼,纷纷跪地:“臣等谨遵陛下教诲。”但李旦心中清楚,仅仅几句告诫,或许难以完全消除他们之间潜在的矛盾。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表面上相安无事,各司其职。太平公主凭借着自已的智慧和手段,在朝堂上翻云覆雨,对朝政大事多有干涉;而李隆基则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推行自已的改革计划。

朝堂之下,民间百姓对新皇登基也充满了期待。他们希望新皇能带来真正的太平盛世,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

“听说新皇登基了,这下咱们可有盼头了。”一位老者感慨道。

“是啊,希望新皇能整治贪官污吏,让咱们老百姓能喘口气。”一位年轻的农夫附和道。

然而,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并未因百姓的期待而停止。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矛盾,如同隐藏在平静湖面下的暗礁,随时可能引发波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逐渐浮出水面,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李旦夹在两人中间,左右为难。他试图平衡两人的势力,多次从中调解,但收效甚微。他深知,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唯有找到一个妥善的办法,既能让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发挥各自的才能,又能避免他们之间的冲突。

这一日,李旦召集了几位心腹大臣,商议对策。“如今太平和隆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朕该如何是好?”李旦满脸愁容,向大臣们寻求建议。

一位大臣沉吟片刻后说道:“陛下,臣以为可让太子负责朝堂政务,让太平公主专注于外交事务。如此一来,他们各司其职,减少交集,或许能避免冲突。”

李旦微微点头,却又面露犹豫:“此计虽好,但只怕太平公主未必愿意。她在朝堂经营多年,对权力极为看重。”

另一位大臣则提议:“陛下,也可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增进彼此的信任。”

李旦思索良久,最终决定先尝试第一种方案。他再次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召至御书房,提出了自已的想法。

太平公主听后,脸色微微一变:“陛下,臣妹在朝堂多年,对诸多事务都颇为熟悉,突然让臣妹专注外交,臣妹恐难以胜任。”她委婉地表达了自已的不满。

李隆基则表示:“儿臣愿意听从父皇安排,全力治理朝堂政务,只是还需姑姑多多支持。”他言辞谦逊,却也表明了自已的立场。

面对太平公主的抗拒,李旦无奈地叹了口气:“太平,朕也是为了朝堂的稳定着想。你与隆基都是朕的至亲,朕不愿看到你们之间产生嫌隙。此事还望你再斟酌斟酌。”

太平公主虽心有不甘,但也不好公然违抗圣意,只得勉强答应:“臣妹遵旨。”

然而,这个方案实施后,并未如李旦所愿。太平公主虽表面上专注于外交事务,但仍时常插手朝堂政务;而李隆基在推行改革时,也屡屡受到太平公主势力的阻挠。朝堂之上,明争暗斗依旧不断。

在这微妙的局势下,大唐的未来充满了变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权力斗争究竟将何去何从?李旦又能否成功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让大唐真正走向繁荣?这一切,都如同迷雾般,笼罩在人们的心头,等待着时间去揭晓答案。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