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情史

第70集: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矛盾

加入书架
书名:
武则天情史
作者:
喜欢龙柏树的想想笑
本章字数:
6076
更新时间:
2025-02-10

长安的皇宫,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愈发显得庄严肃穆。雕梁画栋间,处处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气派。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宫殿之中,却暗流涌动,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在悄然上演。主角便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他们之间的矛盾,如同一颗逐渐膨胀的火药桶,随时可能引发一场惊心动魄的风暴。

李旦登基之后,大唐的朝政看似步入正轨,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关系却愈发微妙。太平公主凭借着唐隆政变中的赫赫战功,自恃功高,根本不把旁人放在眼里。她的府邸整日门庭若市,众多官员为了讨好她,纷纷前来拜访,献上各种奇珍异宝和谄媚之词。在她心中,自已不仅是大唐的公主,更是这朝堂之上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有权对朝政大事指手画脚。

这一日,朝堂之上,大臣们正在商议一项关于税收改革的政策。李隆基作为太子,率先发表了自已的看法:“如今民间百姓负担沉重,我们应当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如此方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也能长治久安。”他言辞恳切,目光坚定地扫视着朝堂众人,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太平公主却不屑地轻笑一声,缓缓开口:“太子所言虽有道理,但过于理想化。如今国家百废待兴,各项事务都需要大量的钱财,若是贸然减轻赋税,朝廷的开支从何而来?依我看,不仅不能减,还需适当增加,待国家富强之后,再考虑减轻百姓负担也不迟。”她的声音清脆,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傲慢。

李隆基眉头微皱,心中对太平公主的观点十分不满。他耐着性子解释道:“姑姑,百姓乃国家之根本,若百姓生活困苦,民心不稳,国家又谈何富强?我们应当从长远考虑,先让百姓休养生息,经济才能繁荣发展,到那时,税收自然会增加。”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其他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轻易表态,生怕一不小心站错了队,惹来麻烦。

从那以后,类似的场景在朝堂上频繁上演。太平公主仗着自已在朝中的威望和人脉,常常强行推行自已的决策,丝毫不顾李隆基的反对。而李隆基作为太子,本就对朝政有着自已的规划和抱负,太平公主的专权行为让他深感不满,他觉得太平公主的存在不仅阻碍了自已施展才华,更威胁到了大唐的未来。

在皇宫的幽深宫墙之内,李隆基时常独自徘徊,心中满是愤懑。“太平公主如此专权,长此以往,大唐必将陷入混乱。我身为太子,绝不能坐视不管。”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应对之策。

而在太平公主府邸,亦是一片忙碌景象。宽敞的客厅里,太平公主正与自已的心腹谋士们围坐在一起,商议着如何削弱李隆基的势力。

“公主殿下,如今太子的势力逐渐壮大,若不加以遏制,恐怕日后会对您不利。”一位谋士忧心忡忡地说道。

太平公主轻轻抿了一口茶,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我自然知晓。他一个毛头小子,还想跟我斗?简直不自量力。”她微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你们可有什么好主意?”

另一位谋士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公主,我们可以在陛下耳边多吹风,说太子的坏话,让陛下对他产生不满。同时,在朝廷中安插更多我们的眼线,密切监视太子的一举一动,一旦他有任何把柄,我们便可以借机发难。”

太平公主满意地点点头:“嗯,此计甚妙。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联合那些对太子不满的大臣,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太子势力,让他在朝堂上孤立无援。”

于是,太平公主开始频繁出入皇宫,在李旦面前诉说李隆基的种种不是。“陛下,您可要小心太子啊。他最近行事过于激进,常常不听从大臣们的建议,这样下去,恐怕会坏了国家大事。”她声泪俱下地说道,演技十分逼真。

李旦听后,眉头紧锁,心中十分纠结。他既感激太平公主在自已登基过程中的帮助,又对李隆基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如今听到太平公主的这番话,他不禁有些犹豫:“太平,隆基毕竟年轻,可能有些地方考虑不周。但他向来孝顺,对国家大事也很上心,你就多担待些吧。”

太平公主见李旦并未完全听信自已的话,心中有些不悦,但也不好发作。她暗暗发誓,一定要继续想办法,让李旦对李隆基彻底失望。

与此同时,太平公主在朝廷中安插的眼线也开始发挥作用。他们时刻关注着李隆基的一举一动,稍有风吹草动,便立刻向太平公主汇报。而那些被太平公主拉拢的大臣们,也开始在朝堂上与李隆基作对,处处给他使绊子。

李隆基自然也察觉到了太平公主的这些小动作。他心中虽然愤怒,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他深知,在这个时候,不能轻易暴露自已的情绪,否则只会让局势更加不利。

在李旦面前,李隆基表现得更加恭敬孝顺。他每天都会按时向李旦请安,关心他的饮食起居,在讨论朝政大事时,也总是表现出谦逊的态度,认真听取李旦的意见。“父皇,儿臣年轻,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一切都仰仗父皇的教诲和指引。”他总是这样谦卑地说道,让李旦对他的孝心十分欣慰。

而在私下里,李隆基也在积极地培植自已的势力。他常常与一些年轻有为的将领和谋士交往密切,这些人大多胸怀大志,对太平公主的专权也深感不满,他们都愿意追随李隆基,为他出谋划策。

一日,李隆基在自已的府邸中宴请几位心腹。酒过三巡,他忍不住感叹道:“如今太平公主专权,朝堂之上乌烟瘴气。我们必须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否则大唐的未来堪忧啊。”

一位年轻的将领站起身来,抱拳道:“太子殿下,我们愿誓死追随您。只要您一声令下,我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其他谋士们也纷纷附和:“对,我们一定竭尽全力,辅佐太子殿下成就大业!”

李隆基看着这些忠诚的追随者,心中充满了感动和力量。他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好,有你们相助,我定不会让太平公主的阴谋得逞。我们要为大唐的未来而战!”

然而,李隆基深知,与太平公主的这场较量绝非易事。太平公主在朝中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想要彻底扳倒她,还需要时间和耐心。他必须小心翼翼地行事,等待最佳的时机。

在这期间,李旦也察觉到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他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他多次试图从中调解,希望他们能够放下成见,携手为大唐的繁荣而努力。

“太平,隆基,你们都是朕的至亲,大唐如今能有这样的局面,离不开你们的功劳。朕希望你们能和睦相处,共同辅佐朕治理天下。”李旦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道。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表面上都恭敬地应承着,但心中的矛盾却并未因此而化解。他们在李旦面前表现得十分和睦,可一旦离开皇宫,便又开始了各自的谋划。

朝堂之上,局势愈发紧张。大臣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太平公主,另一派则暗中拥护李隆基。双方明争暗斗,互不相让,整个朝廷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而在民间,百姓们也感受到了朝堂上的动荡。他们忧心忡忡,担心这场权力斗争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自已的生活。“这朝堂上到底是怎么了?太平公主和太子之间闹得这么厉害,我们老百姓可怎么办啊?”一位老者在街头唉声叹气地说道。

“是啊,真希望他们能快点和好,让国家恢复太平。”一位年轻的妇人也附和道。

然而,百姓们的愿望并未能阻止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太平公主见在李旦面前说李隆基的坏话效果不佳,便开始策划更加大胆的行动。她与一些心腹大臣商议,打算在合适的时机发动政变,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甚至不惜除掉他。

而李隆基也从自已的眼线那里得知了太平公主的阴谋。他深知,一场生死较量即将来临,自已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一方面加强了自已的护卫力量,防止太平公主的突然袭击;另一方面,他加快了与支持者们的联络,制定了详细的应对计划。

在这剑拔弩张的局势下,大唐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这场权力之争,究竟谁能笑到最后?李旦又能否成功化解这场危机,让大唐重回正轨?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而整个长安,乃至整个大唐,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这场风暴的最终结果。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