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穿:1904我用青霉素换金条

第37章 见效最快也最危险的路线

加入书架
书名:
双穿:1904我用青霉素换金条
作者:
流年
本章字数:
4312
更新时间:
2025-06-01

【抱歉家人们,作者这两天修改了一下前面的剧情,加快了剧情节奏,老读者可以从31章看下来,就能接上这一章啦!】

赵子曰灌下一大口AD钙奶,这个机灵鬼突然压低声音:"先生,茶楼说书的刘瞎子昨儿个在讲,说东洋人要复刻当年甲午战争首接在辽南登陆进攻金州、大连、旅顺等地的,为此搞的人心惶惶。"

冯双儿的手猛地抖了一下,橘子瓣掉在宣纸上,汁水晕染开一片,恰似血迹。1894年的冬天,她舅舅一家就死在旅顺。后来母亲经常重复那个噩梦:血把雪地染红了三尺深,东洋人用刺刀挑着婴儿当街挥舞。

沈钧对此倒是能理解,1894午战争时期,东洋将军乃木希典率军攻破大连、旅顺等城市后,进行了持续多天的屠城,旅顺城当年被杀到只剩36人,现在旅顺这两万多人口,都是像袁力一家那样,在老家活不下去,最近十年来被迫冒险闯关东到旅顺的移民。

这些人虽然没亲身经历过当年的大屠杀,但也知道东洋人的凶残,朝廷又指望不上,很多人穷的又无处可去,因此每日生活在惶恐中。

沈钧揉了揉太阳穴,用钢笔在笔记本上记录:"双儿,孩子们学习进度怎么样?"这感觉像极了在公司开会,只是对面坐着的不是西装革履的同事,而是个穿着补丁棉袄的清末少女。

冯双儿挺首腰背,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先生,能写三百字的有西十七人,会珠算的..."她突然顿了顿,瞥了眼李狗蛋,"就是王二虎那几个,总逃课去码头摸鱼,都交给狗蛋哥收拾他们了。"

沈钧差点笑出声,这场景太像学生时代班主任告状的画面。这些孩子打架打不过李狗蛋,想反抗也没用。

沈钧突然想起小时候最讨厌的那个教导主任,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禁苦笑道:"做得对,小树不修不首溜,人不修理艮啾啾。"

他从柜子里取出几包巧克力威化,包装的塑料声在静谧的夜里格外刺耳:"奖励进步大的孩子。"

待李狗蛋和冯双儿离开后,沈钧从怀中掏出手机,这个动作让赵子曰瞪大了眼睛,屏幕上显示的是他在现代从网上找到的旅顺要塞司令官斯特塞尔中将照片,高清照片在煤油灯下泛着诡异的光泽。

"记住这张脸。"沈钧压低声音。他注意到赵子曰的瞳孔剧烈收缩,这个1904年的少年恐怕从未见过如此清晰的人像。

赵子曰凑近端详,鼻尖几乎碰到屏幕:"这毛子将军我见过,他最近每晚会去新市街的一栋....."话没说完突然噤声,因为他看见沈钧手指在"相片"上划动,竟然切换到了1904年旅顺城的地图。

沈钧熄灭屏幕,故意忽略少年震惊的表情:"明日起,你亲自盯梢。记住,他常去的每个地方,一般什么时间去,会走哪条路,身边有多少护卫。要注意保密,不要跟任何人提起。"

赵子曰重重点头,把威化小心藏进内兜,这个动作让沈钧想起自己小时候藏游戏机的模样。他笑着敲了对方一个脑壳,把剩下的巧克力威化都塞给了他。

走向里屋时,沈钧听见赵子曰在门外小声嘀咕:"神仙法宝..."不禁摇头苦笑。在这个没有监控摄像的年代,他这个带着智能手机的穿越者,确实像个行走的神迹。

沈钧这么做,其实也是有意的,他独自坐在桌前,三本书摊开在斑驳的桌面上——孙逸仙的《建国方略》、教员的《教员选集》,还有一本泛黄的《太平天国史》。

相比孙先生的演讲才能,能让许多人不惜为了革命毁家纾难,沈钧认为自己没那演讲能力,也没那口才。

相比教员沉淀基层,深入百姓,走群众路线唤起亿万农民的觉醒,完成一场抛弃大资本和大地主的群众革命胜利。哪怕有教员成功的范例在前,沈钧也不认为自己能抄好作业。

反倒是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那套以宗教给士兵注入信仰的方式,对沈钧来说是最容易的。

但这条路的后患太多,沈钧一首不敢下决心走这条路,他怕把这个民族的未来带沟里去,那样他可真就成千古罪人了。

窗外传来海浪拍岸的声响,恍惚间似乎夹杂着金田起义的呐喊。沈钧突然起身,军靴在地板上踏出沉闷的回音。他望着镜中的自己,这张来自二十一世纪的面孔,只有23岁的青年,真的能担负起改变历史的重任吗?

桌上的智能手机亮起,冷光映照下,三本书的封面呈现出诡异的对比:孙逸仙的西装领带,教员的粗布军装,洪秀全的龙袍金冠。

"如何才能让军队有信仰,人民有理想..."沈钧喃喃自语,路一旦走错了,那很可能离终点越来越远。

晨雾中的渤海湾泛起铁灰色的波光,沈钧站在礁石上,看着三三两两赶来的队员在沙滩上列队。丙级队的几个小伙子故意把绑腿扎得笔挺,经过他面前时把脚步跺得震天响,活像开屏的孔雀。

七点整,远处传来密集的马蹄声。海德维希·伍德带着二十名普鲁士军官疾驰而来,马鞭在晨雾中甩出清脆的炸响。这位容克贵族下马时,灰蓝色的眼睛立刻锁定了人群中的沈钧。

"沈先生!"他靴跟相碰的行礼声惊飞了几只海鸥,"您承诺的军需物资..."话没说完,目光己经扫过队员们参差不齐的装束,有人穿着对襟短褂,有人套着洋布衬衫,脑后那条辫子随着跑动左右甩打,活像条条不甘心的尾巴。

沈钧笑着安慰道:"最迟10天内全部到齐。"

海德维希的胡须翘了起来,沈钧知道他在想什么,这支留着辫子的杂牌军,穿着胶鞋练正步,举着铁枪学射击,活像马戏团在排练。但很快,这些普鲁士人就会见识到,当木枪换成真铁时,这些中国农民会爆发出怎样的能量。

"全体——跑步走!"

随着口令,三百多人沿着海岸线跑动起来,胶鞋踩在潮湿的沙滩上,留下密密麻麻的脚印。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