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沫兮站在会议室中央,目光扫过一张张焦虑的脸。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却照不进她的心底。
“周宏涛撤回合作意向只是开始。”她的声音冷静而坚定,“但我们现在面临的,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反击。”
蒲锦继站在一旁,眉头紧锁:“刚才接到通知,轻工制品和食品加工这两个部门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新政策要求所有私营企业必须重新审核资质,并暂停新增产能审批。”
“也就是说,我们的扩张计划……”王姐话没说完,脸色己经变了。
“暂停了。”叶沫兮接过话头,语气没有丝毫波动,“不仅是我们,整个行业都在经历一次大洗牌。”
刘婶急了:“这哪是洗牌?这是要我们停摆!”
“不是所有人。”蒲锦继低声说,“我刚刚查到,几家国企背景的工厂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在悄悄接洽新的订单。”
叶沫兮点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冷意:“看来,有人想借这次政策调整,把我们彻底挤出市场。”
会议室内一片沉默。
赵志刚打破了沉默:“那我们怎么办?总不能坐以待毙吧。”
“当然不会。”叶沫兮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下几个关键词:合规、转型、资源、人脉。
“我们先稳住现有业务。”她一边写一边说,“暂停新增项目,但不代表我们就此停滞。相反,我们要利用这段时间,优化内部流程,提升产品标准,争取成为行业内第一批通过审查的企业。”
王姐皱眉:“可上面那些人根本不想让我们过审。”
“那就让他们看到我们的价值。”叶沫兮转身,目光如炬,“我们要主动配合审查,甚至比他们还快一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方案。让他们找不到借口卡我们。”
蒲锦继看着她,眼中多了一丝敬佩:“你打算怎么做?”
“第一步,整理所有生产流程和质检记录,确保每一条都符合即将出台的标准。”她看向赵志刚,“你负责这部分。”
赵志刚点头。
“第二步,联系之前谈过的供应商,尤其是那些还在观望的老厂,告诉他们我们愿意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一起应对政策变化。”她转向王姐,“你去跑一趟。”
王姐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头答应。
“第三步,”叶沫兮顿了顿,语气低沉下来,“我要你们帮我查一件事——这次政策变动的起草单位,以及具体负责人名单。”
蒲锦继眼神微变:“你想从政策源头入手?”
“对。”她目光坚定,“如果这次风波真的是冲着我们来的,那背后一定有人。我们必须找到那个人是谁。”
会议结束后,蒲锦继留下来,低声问:“你怀疑李建国跟这件事有关?”
“目前还不好说。”叶沫兮靠在窗边,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次政策变动来得太突然,而且恰好卡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
她回头看向蒲锦继:“你明天亲自去市里,找老关系打听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风吹草动。”
蒲锦继点头:“好。”
第二天下午,蒲锦继带回了一份手写的资料。
“这是我一个在财政局工作的朋友偷偷抄下来的。”他将纸条递给叶沫兮,“这次政策调整的主要推动者,是一个叫‘物资调控组’的临时机构。组长是原财政局副处长,名叫陈国栋。”
“陈国栋?”叶沫兮念出这个名字,眉头皱得更紧,“我记得这个人……他曾经是李建国的下属。”
蒲锦继一愣:“你是说……”
“我不是说他们是同伙。”叶沫兮轻轻摇头,“但我敢肯定,李建国的账本上,一定有陈国栋的名字。”
她将纸条收起,目光沉静:“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场风暴中站稳脚跟,同时让那些躲在暗处的人知道,我们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倒的。”
接下来的几天,工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员工们加班加点整理文件,质检部重新核对每一批产品的数据,采购部则奔波于各大供应商之间,试图稳定供应链。
然而,政策的压力并未减弱。
一天傍晚,叶沫兮正在办公室翻阅一份新的审查标准,电话响了。
她接起来,是王姐打来的。
“沫兮,不好了!”王姐的声音有些发抖,“布料厂那边刚刚收到通知,说他们的生产许可被临时吊销了,原因是我们提供的技术方案不符合新标准。”
叶沫兮心头一沉:“他们怎么说?”
“他们说……如果不换掉我们,就永远别想恢复生产。”
“是警告。”蒲锦继在一旁低声说。
叶沫兮沉默了几秒,缓缓开口:“告诉老张,我们不会丢下他不管。我会亲自去找相关部门沟通。”
挂断电话后,她抬头看向蒲锦继:“你觉得,他们会见我吗?”
“如果你是他们目标的一部分,那你越想接近真相,就越危险。”蒲锦继看着她,语气认真,“你确定还要继续?”
叶沫兮站起身,走到窗前。
夜色己经降临,厂房的灯光在风中摇曳,像是随时会被吹灭的火苗。
但她知道,只要还有光,就不能放弃。
她转过身,嘴角扬起一抹冷笑:“他们以为这样就能让我退缩?”
她拿起桌上的笔记本,翻开最后一页。
李建国的名字依旧静静躺在那里。
她低声说:“我倒要看看,谁才是这场风暴真正的幕后推手。”
蒲锦继看着她,忽然觉得心里一阵发紧。
“沫兮。”他开口,声音低沉,“你到底想做什么?”
叶沫兮没有回答,而是拿起外套,朝门口走去。
“走吧。”她说,“该去会会这些‘政策制定者’了。”
门,在她身后轻轻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