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水狐》居潍邑,识异事,警世言。
在潍邑,有户姓李的人家,他们有一处别院。
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位老翁,想要租下这处院子。
他说,愿意出五十两银子,租住在这。
李家人答应了。
老翁走后,却没了消息,李家等了许久不见动静,便嘱咐家人另寻租客。
第二天,老翁突然现身,“这宅子我己经跟你们说好了要租,怎么又想租给别人呢?”
李家主人表示很疑惑,不明白老翁为何这么久没消息。
老翁解释道:“我本就打算长久住在这里,之前之所以耽搁,是因为我选了个好日子。
十天之后才是吉日良辰,适合入住。”
说完,他便先交了一年的租金,“这院子一年之内,都得空着留给我,你们不用过问。”
李家主人送老翁出门,询问他具体入住日期,老翁告知了他。
日子一天天过去,距离约定的时间,己经过去了好几天,老翁却杳无音讯。
李家主人心中愈发焦急,终于按捺不住,决定亲自前往别院查看一番。
当他来到别院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
只见别院的两扇大门紧闭,然而从门缝中,隐约可见里面炊烟袅袅升起,还不时传来阵阵说话声。
这一切,都让李家主人感到十分诧异,因为按照常理,老翁应该早就离开了这里。
李家主人虽然疑惑,但递上了自己的名帖,请求拜访。
不一会儿,门缓缓地打开了,老翁满脸笑容地迎了出来。
将李家主人请进屋内,他热情让座、上茶,言谈笑语之间,显得格外亲切。
和老翁交谈中,李家主人发现,老翁对于之前的约定,似乎毫不在意,反而对他嘘寒问暖,关心备至。
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又不好首接询问,只得随声附和着。
不知不觉间,时间过得飞快,李家主人起身告辞。
回到家后,他越想越觉得,这件事情有些蹊跷。
于是派人,给老翁送去一些礼物,以表谢意。
没过多久,李家主人便收到了老翁的回礼。
令他惊讶的是,老翁回赠的犒赏,非常丰厚,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这让李家主人更好奇,他对老翁的印象更加深刻。
又过了几天,李家主人设宴邀请老翁,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气氛欢快愉悦。
李家主人好奇,询问老翁的家乡在哪里,老翁回答说是秦中。
李家主人惊讶于路途遥远,老翁感慨道:“您所在的地方可是福地啊,秦中如今己不宜居住,一场大灾难即将降临。”
当时天下太平,李家主人听了这话,并没有深入追问。
过了几日,老翁回请李家主人,以答谢他的款待。
宴会上,陈设华丽,饮食奢侈。
李家主人越发惊奇,心中怀疑老翁是位尊贵的官员。
老翁因为与李家主人交好,便主动告知,自己其实是狐仙。
李家主人听后,惊讶得不得了,逢人便说起这件奇事。
潍邑的官员和士绅们听闻此事,觉得十分奇异,每天都有许多人乘着马车前来拜访,希望能与老翁结交。
老翁对每一个人,都恭敬地接见。
渐渐地,郡里的官员也时常与他往来。
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那就是邑令。
他对这位神秘的老翁很好奇,一心想要结交。
每次邑令提出,要与老翁见面,老翁总是以各种借口,婉言推辞,让邑令的愿望屡屡落空。
邑令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决定通过李家主人,来牵线搭桥。
李家主人与老翁关系较好,或许能够帮他说上几句好话。
邑令特意找到李家主人,恳请他,代为转达自己的诚意,并请求老翁能够赏光一见。
李家主人欣然答应了邑令的请求,他亲自去找老翁,将邑令的意思转达给了老翁。
老翁的态度坚决,毫不犹豫拒绝。
李家主人感到十分诧异,他不明白老翁为何如此。
他忍不住询问,老翁拒绝的原因。
老翁见状,沉默了片刻,突然起身,来到李家主人身旁,压低声音。
“您有所不知啊,这位邑令前世其实是一头驴。
虽然他如今贵为邑令,地位高于百姓,但他的本质并未改变。
一喝酒,就醉得不省人事,整天糊里糊涂。
我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异类,与这样的人交往,又怎么好意思呢?”
李家主人恍然大悟。
他这才明白,老翁拒绝邑令的真正原因。
李家主人想了想,觉得老翁的话也不无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标准。
李家主人只好找了个借口,告诉邑令,说狐仙非常敬畏邑令的威严,所以不敢与他相见。
邑令听后,竟然相信了这个理由,从此,不再强求与老翁见面。
这是康熙十一年发生的事。
没过多久,秦中果然遭遇了战乱。
狐仙能够预知未来,看来是千真万确的。
一日,蒲松龄正在书房中撰写这段奇闻,好友梅君来访。
梅君见蒲松龄正专注于书写,便凑上前去,看了看案上的文稿。
“松龄,你记录的这则狐仙故事倒是有趣,这狐仙能知未来。
还这般有气节,不愿与那前世为驴的邑令为伍。”
蒲松龄搁下笔,微微皱眉。
“梅兄,你看这邑令,前世为驴,即便今生身为官员,却依然习性难改。
这故事看似荒诞,实则令人深思。
为官者若糊涂昏庸,怎能治理好一方百姓?”
梅君点头称是。
“是啊,如今不少官员尸位素餐,就如同这邑令,虽居高位,却无半点为民之心。
若都如狐仙这般明事理,世间或许能少些乱象。”
蒲松龄起身,来回踱步。
“我记录此事,便是希望那些为官之人,能以这邑令为戒,莫要被权力蒙蔽了本心。
若能以狐仙为榜样,修身立德,为百姓谋福祉,那这世间定会更加太平。”
梅君深以为然,说道:“松龄,你这文字看似写狐仙异事,实则是在警醒世人,尤其是那些为官者。
希望这故事,能让更多人看到,有所触动才好。”
蒲松龄望向窗外,目光坚定。
“我著《聊斋志异》,就是想借这些奇幻之事,道尽人间百态。
让世人能从中领悟道理,也算是尽我一份心力。”
两人相视,皆感责任重大,希望这则故事能如一颗石子,在世间激起一些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