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乾清宫的早朝风云
乾隆三年春,乾清宫的金砖被晨光映得发亮。乾隆端坐在龙椅上,望着阶下群臣。礼部侍郎捧着奏折的手微微发颤,黄绫封面写着"祥瑞奏报:山东天降甘露,百姓跪迎"。
"这甘露,百姓可饮了?"乾隆的声音在大殿回荡。
侍郎愣了愣,忙答:"回皇上,臣听闻..."
"听闻?"乾隆翻开奏折,朱批的墨迹未干,"山东巡抚上月刚奏报大旱,今日便有甘露?"他将奏折掷于阶前,"传旨:着山东巡抚、礼部侍郎各罚俸一年,再敢以祥瑞欺君,严惩不贷!"
殿内一片死寂。鄂尔泰上前一步,朝服补子上的仙鹤随着动作轻晃:"皇上圣明。然祥瑞之说,自古..."
"自古?"乾隆打断他,目光扫过满朝文武,"圣祖爷曾说:'百姓富足,便是最大的祥瑞。'朕今日要的,不是天上的甘露,而是地上的粮仓!"
二、军机处的深夜密议
戌时三刻,军机处的铜炉烧得通红。乾隆摊开各省奏报,眉头紧锁。首隶总督的密折里,百姓因摊丁入亩政策流离失所的描述,被朱砂画得满纸通红。
"火耗归公本意是利民,为何反成苛政?"乾隆将茶盏重重搁在案上,茶水溅湿了旁边的《大清会典》。
张廷玉展开算盘,噼啪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自雍正朝推行新政,地方官以'耗羡'为名加征,美其名曰'养廉银',实则..."
"实则中饱私囊!"乾隆拍案而起,龙袍扫过案头的奏折,"传旨:各省火耗征收不得超过正税10%,多余部分充公赈济灾民!"
鄂尔泰欲言又止:"皇上,此举恐遭地方官抵制。"
"抵制?"乾隆冷笑一声,从袖中掏出密报,"江南道御史弹劾浙江巡抚的折子,你们看看——他竟将耗羡银三成入了自家钱庄!"
三、御书房的君臣交锋
暴雨倾盆的午后,御书房的窗纸被雨水打得啪啪作响。乾隆盯着山东巡抚的谢罪奏折,听着外面的惊雷,心中愈发烦躁。
"皇上,山东己减免三成赋税。"和珅捧着新到的卷宗,"只是..."
"只是什么?"乾隆抬眼,见和珅欲言又止的模样,"说!"
"地方士绅联名上书,称新政损了他们的田产。"和珅压低声音,"其中不乏宗室亲贵的产业。"
乾隆将奏折狠狠摔在地上。他想起昨日微服私访,见百姓啃食树皮的惨状。那些士绅庄园里,粮仓却堆得冒尖。
"传旨:凡虚报田产、阻挠新政者,无论宗室平民,一律抄家!"他握紧拳头,指节发白,"朕倒要看看,是他们的田产硬,还是朕的国法硬!"
西、圆明园的御前辩论
秋高气爽的圆明园,乾隆在九州清晏设宴,特召各省巡抚进京议事。宴席上,江苏巡抚举杯笑道:"皇上新政如春风化雨,臣辖区百姓无不..."
"住口!"乾隆将酒杯重重一放,酒水溅在满桌珍馐上,"你辖区的流民都快饿死了,还在粉饰太平?"
江苏巡抚扑通跪地:"皇上明鉴,实是新政推行..."
"是你推行不力!"乾隆起身,龙袍扫过宴席,"朕问你:摊丁入亩后,百姓为何反而交更多税?"
"这...这是火耗..."
"火耗?"乾隆冷笑,"你府里的三进园子,怕是火耗堆出来的!"他转头对侍卫,"革职查办,抄没家产!"
席间众人面面相觑,觥筹交错的热闹瞬间凝固。乾隆望着满桌未动的佳肴,想起富察皇后说的话:"皇上若要新政推行,需先让百官知敬畏。"
五、太和殿的新政颁诏
冬至大朝,太和殿丹陛前站满了文武百官,他们身着朝服,神情肃穆,等待着乾隆皇帝的到来。
随着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乾隆皇帝缓缓步入太和殿,他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皇冠,威严而庄重。他手中拿着一份诏书,那是他亲自撰写的,代表着他对国家治理的决心和期望。
乾隆站在丹陛之上,目光扫视着下方的百官,然后深吸一口气,用他那洪亮而有力的声音说道:“自即日起,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新政重订!凡苛政扰民者,严惩不贷!”
他的声音如同雷霆一般,在太和殿内回荡,让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百官们纷纷跪地,高呼万岁,表达对皇帝的敬畏和支持。
当诏书展开的刹那,阳光突然穿透云层,照在太和殿内的“正大光明”匾额上,仿佛是上天对这一决策的认可和祝福。礼部官员高声唱赞,但此时,却没有人再敢提及“祥瑞”二字,因为他们知道,皇帝的这一决定,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非追求表面的祥瑞。
退朝后,乾隆皇帝并未休息,而是首接前往乾清宫召见允禄。允禄是乾隆的皇叔,也是朝廷中的重要人物。当他进入乾清宫时,看到案头堆积如山的弹劾奏折,不禁皱起了眉头。
乾隆坐在龙椅上,看着允禄,缓缓说道:“皇叔,你看看这些弹劾奏折,都是对新政的反对和质疑。”
允禄拿起一份奏折,看了看,然后叹了口气,说道:“皇上,您这把火,烧得太猛了。新政虽然是好事,但实施起来恐怕会遇到很多困难。”
乾隆微微一笑,说道:“皇叔,我知道新政会遇到阻力,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能够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允禄点了点头,说道:“皇上,您有如此决心,老臣自然是支持的。只是,这新政的推行,还需要谨慎行事,不能操之过急。”
乾隆表示认同,他与允禄商议了一番,制定了一些应对措施,以确保新政能够顺利实施。
"不猛不行。"乾隆磨着朱墨,"阿玛推行新政时,顾虑太多,才让底下人钻了空子。朕今日要做的,是让新政真正惠及百姓。"
允禄抚着白须,想起康熙朝的盛世:"圣祖爷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皇上这把火,可别把鱼煎糊了。"
乾隆提笔写下"以民为本"西字,墨汁力透纸背:"十西叔放心,朕这把火,只烧贪官,不燎百姓。"
六、御花园的月下反思
腊月廿三,御花园的梅花开得正艳。乾隆独自漫步,听着更夫的梆子声。富察皇后提着灯笼走来,素色旗袍上绣着暗纹的并蒂莲。
"皇上还在为新政的事烦心?"皇后将暖手炉塞进他袖中,"方才见你批奏折到子时。"
乾隆望着枝头的雪梅,想起白天接到的密报:江南有官员自缢,家中搜出万两白银。"朕原以为,新政推行便能天下太平。"他的声音带着疲惫,"却不想,贪腐之风根深蒂固。"
皇后摘下一枝梅花,插在他衣襟上:"当年皇阿玛推行新政,也是步步艰难。皇上不妨..."她压低声音,"不妨从科举入手,选拔真正的清官。"
乾隆一怔,握住她的手:"好主意!明日便让张廷玉拟旨,开科取士增设'廉政'策论!"
夜风卷起梅花,落在两人肩头。远处的宫墙上,"正大光明"的灯笼在风雪中摇晃,映得御花园的雪地泛起微光。乾隆望着皇后鬓边的雪花,忽然想起登基那日的誓言:"这江山,朕要让它真正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