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紫禁城飘着细雪,文华殿内的铜炉烧得通红,却驱不散满室凝重。皇帝李昭将一摞案卷狠狠摔在案上,朱批过的奏折如枯叶般散落,墨迹未干的"斩立决"三字在烛光下泛着暗红:"不过是诗文中写了句'明月有情还顾我',就要株连九族?这天下文人,都要被逼成哑巴不成!"
翰林院掌院学士孙承宗扑通跪倒,官服下摆扫过冰凉的青砖:"陛下息怒!此乃先皇定下的《文字狱条例》,意在震慑心怀不轨之人......"
"心怀不轨?"李昭猛地起身,龙袍扫翻一旁的青瓷香炉,香灰簌簌落在摊开的案卷上,"去年江南才子陆明远,只因批注《史记》时说了句'苛政猛于虎',就被凌迟处死!他家中老父听闻噩耗,当场呕血而亡!"他的声音在空旷的殿内回荡,带着压抑的怒火,"这到底是震慑奸邪,还是在寒天下文人的心?"
内阁首辅陈启年望着满地狼藉,轻抚胡须沉吟:"老臣以为,陛下所言极是。自文字狱盛行以来,书院关门,典籍焚毁,天下学子只敢背诵八股,不敢思索学问。长此以往,国将无可用之才。"他从袖中取出一卷泛黄的手稿,正是陆明远未完成的《史记新注》,"这些被埋没的学问,才是治国安邦的瑰宝。"
李昭接过手稿,指尖抚过工整的蝇头小楷,仿佛能看见那位才子伏案疾书的模样。烛火突然摇曳,在墙上投下他年轻却疲惫的影子:"传朕旨意,即日起暂停一切文字狱案的审理。三日后,朕要在文渊阁召开御前学术辩论。"
消息传开,京城文人圈却陷入诡异的沉默。茶馆里,几个书生围坐在一起,盯着桌上的残茶不敢作声。年轻的学子宋清砚忍不住开口:"皇帝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该不会是诱我们说错话,好一网打尽吧?"
"噤声!"白发苍苍的老夫子猛地拍案,震得茶盏叮当作响,"当年我同窗就是酒后多言,被人告发,满门抄斩......"他的声音渐渐哽咽,"这文字狱的刀,早把读书人吓破了胆。"
深夜,宋清砚辗转难眠,翻出父亲遗留的诗集。扉页上"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的句子刺痛他的眼睛——这正是父亲因之获罪的诗句。月光透过窗棂洒在诗稿上,他突然抓起毛笔,在空白处写下:"墨锁千言久,冰封万卷寒。何日春风至,重开锦绣篇?"
三日后,文渊阁内气氛剑拔弩张。李昭端坐龙椅,望着阶下群臣与受邀而来的文人,目光扫过几个神色紧张的御史:"今日不论官职高低,只论学问对错。朕倒要听听,这文字狱,究竟该不该废?"
御史大夫韩德昌出列,手中笏板叩地有声:"陛下!文字狱乃是祖宗定下的铁律,若废除,恐有奸人借文字煽动民心,动摇国本!"他的声音铿锵有力,眼神中满是对祖宗律法的尊崇。
宋清砚突然越众而出,在光滑的金砖上重重叩首:"大人可知,因文字狱而死的文人,有多少是真正意图谋反?"他抬头时,眼中含泪,"我的父亲,不过是在诗中写了句'清风',就被冠以'讽刺朝廷'的罪名。那些被焚毁的典籍,那些被扼杀的思想,才是我朝真正的损失!"
殿内一片哗然。陈启年见状,展开一卷竹简:"陛下请看,这是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记》。当年百家争鸣,学术繁荣,才有了强秦一统天下。反观如今......"他的声音低沉,"学子们只敢死记硬背,不敢质疑,这样的人才,如何能辅佐陛下开创盛世?"
李昭沉默良久,目光落在文渊阁西周满是灰尘的书架上。那些本该装满典籍的格子,如今大多空置——都在历次文字狱中化为灰烬。"传朕旨意。"他的声音突然响起,"废除《文字狱条例》,赦免所有因文字狱入狱的文人。开放皇家藏书阁,鼓励民间书院复建。"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宋清砚不敢置信地望着龙椅上的皇帝,泪水夺眶而出。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要让文字重获自由。"
三个月后,江南白鹿书院重新开张。宋清砚站在讲堂前,望着台下数百名学子,展开一卷《论语》:"今日我们不读八股,只论学问。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这思字,便是学问的根本。"他的声音清亮,带着对知识的敬畏与向往。
然而,阻力很快显现。某日深夜,书院突然闯进一群黑衣人,将藏书楼付之一炬。熊熊火光中,宋清砚拼死抢出几卷书,却被人一刀砍在背上。鲜血染红了怀中的典籍,他却仍死死护着:"这些书......不能再烧了......"
消息传到京城,李昭拍案而起:"彻查!朕倒要看看,是谁敢与天下文人作对!"他的眼中燃烧着怒火,"传旨,拨银万两重建白鹿书院,凡保护典籍者,重重有赏!"
在皇帝的支持下,各地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复建。学术辩论会一场接着一场,文人墨客们终于敢畅所欲言。宋清砚伤愈后,受邀到京城讲学。在太学的讲台上,他展开一卷新著的《文化复兴策》:"文字不应是枷锁,而应是照亮前路的明灯。"
一日,李昭微服来到太学。他站在人群中,听着学子们激烈的辩论,望着书架上重新摆满的典籍,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陈启年在旁笑道:"陛下,如今各地都在翻印禁书,民间甚至出现了'墨海读书会'。"
"好,好啊!"李昭抚掌大笑,眼中满是欣慰,"告诉他们,朕也要加入这'墨海读书会'。"他望向远处的天空,阴霾尽散,阳光洒在青砖灰瓦上,"这冰封的文化墨海,总算是破冰了。"
然而,他知道前路依然漫长。那些蛰伏在暗处的守旧势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但看着眼前充满生机的景象,他坚信,只要给思想以自由,文明的火种,终将成燎原之势。远处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正是这个古老帝国文化重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