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榻上的落日

第49章 财政危机

加入书架
书名:
龙榻上的落日
作者:
喜欢龙柏树的想想笑
本章字数:
3306
更新时间:
2025-06-21

乾隆西十五年秋,养心殿内的铜鹤香炉吐着袅袅青烟,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压抑。乾隆皇帝盯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指节无意识地叩击着紫檀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窗外的梧桐叶打着旋儿飘落,正如同他此刻纷乱的心绪。

"户部奏报,今年国库盈余不足百万两白银。"和珅小心翼翼地捧着账本,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在乾隆阴沉的脸上游移,"而金川战事吃紧,每月军需开支便要三十万两。"

乾隆猛地将茶盏重重搁在案上,青瓷与紫檀相撞发出刺耳的声响:"朕记得三年前,国库尚有七千万两存银!这些银子都去了哪里?"他想起去年南巡时,扬州盐商耗费百万两白银搭建的"白玉牌楼",想起江南官员进献的翡翠盆景、珐琅钟表,心中涌起一阵烦躁。

刘墉从班列中走出,官服补子上的鹌鹑图案随着他的动作微微颤动:"启禀皇上,臣近日查访发现,各地官员虚报河工费用、克扣军饷成风。单是山东巡抚衙门,便私吞治黄经费八十万两。"

和珅立刻反驳:"刘大人仅凭一面之词,就给地方大员定罪,未免太过草率!"他转向乾隆,语气中带着恰到好处的痛心,"陛下为江山社稷殚精竭虑,某些人却在背后..."

"够了!"乾隆揉着发涨的太阳穴,眼前浮现出江南河道上,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惨状。那些地方官员在奏折里描绘的"盛世图景",与他微服私访时所见的人间疾苦,形成了刺眼的反差。"传旨下去,严查各地财政亏空,凡有贪腐者,一律严惩不贷!"

然而,当查抄的文书陆续送到御前时,乾隆却惊觉情况远比想象中严重。两江总督府抄出黄金三万两、良田千顷;河道总督家中藏着的西洋自鸣钟,价值抵得上一个县三年的赋税。更令他愤怒的是,许多涉案官员竟牵扯到宗室子弟,甚至与和珅的党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皇上,如此大规模清查,恐生变故。"和珅跪在丹墀下,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不如适可而止,以安人心。"

乾隆盯着和珅腰间新换的羊脂玉扳指——那是前日两淮盐商进贡的珍品,此刻却刺得他眼睛生疼。他想起父亲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时的雷厉风行,再看看如今积重难返的局面,心中涌起一股无力感。"朕岂会不知?可若不严惩,何以服天下?"

与此同时,民间怨声载道。扬州街头,饥民们排着长队等待施粥,粥棚前却站着盐商的护院,手持棍棒驱赶试图多领一碗粥的百姓。茶馆里,说书人敲着醒木,讲着"乾隆爷六下江南,耗费民脂民膏"的段子,引来满堂唏嘘。

纪昀在军机处值房内,对着堆积如山的账册长吁短叹。烛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墙上,显得格外孤寂。"刘公,你看这漕运账目,每年损耗竟达百万石粮食,这正常吗?"他指着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愤怒。

刘墉望着窗外的冷月,想起自己在山东查案时,那些因河工款被克扣而淹死在决堤洪水中的百姓:"和大人党羽遍布朝野,想要彻查谈何容易?但我们身为臣子,就算粉身碎骨,也要为皇上分忧。"

为缓解财政危机,乾隆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商税、推行"捐纳"制度、削减宫廷开支。然而,这些措施不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引发了新的矛盾。商人们叫苦不迭,纷纷减少贸易;"捐纳"上来的官员只想着搜刮民脂民膏回本;就连后宫嫔妃们,也对减少的例银怨声载道。

一日,乾隆在御花园散步,听着太监们议论"内务府连修缮宫殿的银子都拿不出来",心中五味杂陈。他望着池中的残荷,想起年轻时的宏图大志,想起"康乾盛世"的辉煌,眼眶不禁有些

"皇上,两广总督奏报,英吉利商船又在沿海徘徊,要求通商。"和珅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乾隆握紧拳头,心中涌起一股无名之火。他既不愿打开国门,让"奇技淫巧"扰乱民心,又急需通商带来的税收缓解财政压力。这种矛盾与纠结,让他彻夜难眠。

夜深了,养心殿的灯火依旧亮着。乾隆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终于提起朱笔,在一份减免灾区赋税的奏疏上重重批下"准"字。他知道,这些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但此刻,他只能在重重困境中,艰难地寻找一丝喘息之机。而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正在财政危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未来的路,似乎比夜更深,比雾更浓。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