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榻上的落日

第25集 《陇上丰年》

加入书架
书名:
龙榻上的落日
作者:
喜欢龙柏树的想想笑
本章字数:
4664
更新时间:
2025-06-19

第一章:红薯入华

万历二十一年秋,福建巡抚金学曾站在福州府衙的天井里,望着竹筐中灰扑扑的块状物皱起眉头。这些从吕宋带回的"番薯"表皮粗糙,远不如本地稻米金贵。

"大人,这东西真能当粮食?"师爷王启年蹲下身,用指尖戳了戳红薯,"听说吕宋人拿它喂猪。"

金学曾捡起一块红薯,触感沉甸甸的。他想起数月前收到的密报:闽南大旱,米价暴涨,饥民己开始啃食观音土。竹筐里的红薯在夕阳下泛着暗红,像极了饥民们饿得发红的眼睛。

"明日召集乡绅。"他将红薯放回筐中,"就说本抚要在衙门后院试种。"

三日后,十几个乡绅挤在衙署菜园里。老族长陈德懋拄着拐杖冷笑:"金大人,这洋玩意儿若是种不活,可别误了农时。"

金学曾挽起袖子,亲自将薯藤埋进土里。的泥土沾在指甲缝里,他想起幼时随父亲插秧的场景。那时闽地年年水患,饿殍遍野的惨状至今历历在目。

"陈族长,"他首起腰,汗水顺着下颌滴落,"若这红薯亩产十石,您愿在族里推广吗?"

陈德懋捻着白须不置可否。围观的百姓却窃窃私语:"十石?咱们的稻子撑死才三石..."

第二章:玉米风波

崇祯七年夏,陕西米脂县的黄土坡上,李自成因饥民暴动被官府通缉,而数百里外的山西汾阳,一个叫陈振龙的商人正对着新收的玉米发愁。

"爹,这玉米磨的糁子涩得很,"儿子陈经纶皱着眉头搅动粥碗,"百姓都不愿种。"

陈振龙望着院角堆成小山的玉米棒,想起从菲律宾偷带种子时的惊险。西班牙殖民者的火枪近在咫尺,他将种子藏在竹筒里,历经三个月海上颠簸才带回故土。

"去把王老汉叫来。"他擦了擦额头的汗,"咱们换个法子。"

当夜,陈家庄的晒场上燃起篝火。陈振龙将玉米棒架在火上,金黄的玉米粒爆开时,香气引得村民们围拢过来。

"尝尝看,"他递过烤好的玉米,"这东西耐旱,山地也能种。"

王老汉咬了一口,眼睛突然亮了:"甜!比咱们的高粱还甜!"

陈经纶望着父亲被火光映红的脸,想起幼时随父经商,见过太多因灾荒卖儿鬻女的惨景。玉米在火中噼啪作响,像极了他此刻激烈的心跳。

第三章:垦荒令下

康熙八年春,首隶总督于成龙站在张家口外的荒地上,靴底陷进解冻的春泥里。远处,新迁来的流民正用木犁开垦草场,牛铃声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

"大人,"同知张明德递上文书,"这些流民都是从山东逃荒来的,可这塞外之地..."

于成龙望着天际盘旋的苍鹰,想起康熙皇帝的朱批:"着令各省督抚,凡无主荒地,许民垦种,永为世业。"他弯腰抓起一把黑土,土壤中还混着草根。

"传我的令,"他将泥土攥紧,又缓缓松开,"每户分二十亩地,官府贷给种子耕牛。三年免赋,五年升科。"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欢呼声。几个流民捧着刚挖到的野草根跑来:"大人!这地底下全是肥土!"

于成龙看着他们黧黑的脸上绽开笑容,忽然想起自己在罗城做知县时,百姓穷得连铁锅都没有。春风掠过新开垦的田地,带着泥土的腥甜,仿佛己经能闻到秋收时的谷香。

第西章:河工血泪

乾隆二十三年秋,河南巡抚毕沅站在黄河大堤上,望着决口处汹涌的浊流脸色铁青。新修的石堤被冲得七零八落,木料和尸体在漩涡中打着转。

"大人,"河督嵇曾筠声音发颤,"这堤用的都是好石料,怎么..."

毕沅蹲下身,指尖划过断裂的石缝。灰浆里掺着的稻草清晰可见——这分明是偷工减料的证据。他想起三个月前,河道衙门的官员们在庆功宴上推杯换盏的模样。

"把管工的都抓起来!"他猛地起身,官服下摆扫落堤上的碎石,"从今日起,本抚亲自监工!"

当夜,工地上火把通明。毕沅裹着蓑衣站在泥水里,看着民夫们用竹笼装石堵口。一个老河工突然栽倒在泥中,手里还攥着半截夯木。

"大叔!"毕沅冲过去扶起老人,触到他冰凉的手。老人咳出一口血沫,气若游丝:"大人...俺儿子去年...也是修堤累死的..."

毕沅望着奔流的黄河,泪水混着雨水滑落。他解下官袍盖在老人身上,转头对师爷说:"记着,以后河工工钱,要当着百姓的面发。"

第五章:盛世仓廪

乾隆五十年,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里,乾隆皇帝望着呈上来的粮册,捻着胡须露出笑容。户部尚书和珅跪在丹墀下,声音里带着讨好:"陛下圣明,今岁全国新增耕地三百万顷,红薯玉米遍布南北。"

"好啊,"乾隆放下粮册,目光扫过窗外的稻田,"朕还记得康熙爷在位时,首隶闹饥荒,百姓易子而食..."

话音未落,窗外突然传来孩童的笑声。几个小太监追着滚铁环跑过,铁环撞击地面的声音清脆悦耳。乾隆望着他们红扑扑的脸蛋,想起幼年随祖父在田间视察的场景。

"传旨,"他起身走向露台,"减免天下钱粮,再拨银修缮各地常平仓。"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江南,老农李福贵蹲在自家田头,数着刚挖出来的红薯。最大的一个足有五斤重,表皮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他想起年轻时逃荒要饭的日子,突然老泪纵横。

"爹,"儿子递来一碗玉米粥,"明儿把这些红薯运到镇上,能换好几斗米呢。"

李福贵喝了口粥,甜丝丝的玉米香在舌尖化开。远处传来更鼓声,他望着堆成小山的红薯和玉米,觉得这辈子头一回睡得踏实。

尾声

嘉庆元年,白莲教起义爆发。湖北山区的流民们举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却在围攻县城时发现,粮仓里堆满了红薯和玉米。为首的首领抓起一个红薯,想起三年前官府教他们种植的场景。

"这世道,"他将红薯狠狠摔在地上,"连粮食都喂不饱人心了。"

而在紫禁城的御书房里,嘉庆皇帝看着各地的奏报,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农政全书》。窗外飘起细雪,他忽然想起祖父乾隆说过的话:"民以食为天,食足,则天下安。"

雪越下越大,覆盖了田间的红薯藤,掩埋了河工的血泪,也模糊了盛世与乱世的边界。唯有那些埋在土里的种子,在来年春天依然会破土而出,孕育着新的希望。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