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之逆流孤军

第338章 伦敦城

加入书架
书名:
太平天国之逆流孤军
作者:
狂野乌鸦
本章字数:
4784
更新时间:
2025-07-07

站在窗口的密迪乐转过身来,面向埃默森:“威廉,你今日不该去激怒萧,他真会杀了你。”

埃默森神情沮丧,嘟囔着:“没错,我感觉那家伙想激怒我,借机杀我立威。”

密迪乐见埃默森如此执拗,暗暗叹息,不再理会他。

转而面向众人:“先生们,都谈谈此行感受吧。”

亚瑟·塞耶神色冷峻,率先开口:“我认为他们推行禁烟和关税政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且做好了战争准备。”

“他们大肆修筑沿江炮台,就是最好证明。”

“且萧是坚定的华夏族裔主义者。若不能打疼他,他不会接受我们条件。”

密迪乐接着问:“上尉,你有何建议?”

“从他们重视技术、吸纳西方人才的情况看,不久后他们或许会成我们的劲敌。”

“所以我建议,要么尽快派舰队沿长江而上,趁他们羽翼未丰,摧毁沿江城市,逼他们就范;”

“要么认真考虑萧的提议,停止向其控制区售卖特殊商品,与他们关系正常化,转售其他工业产品。”

密迪乐从口袋掏出一根雪茄,递给亚瑟,又问:“上尉,你觉得我们舰队打得进来吗?”

亚瑟接过雪茄,思索片刻,面露犹豫:“不好说。但现在不动手就来不及了。”

密迪乐又从口袋掏出带嘤工厂刚投产的安全火柴,擦燃后,给两人的雪茄点上。

随着这两人的吞云吐雾,不一会,房间便烟雾弥漫。

几个不抽烟的人被呛得咳嗽数声,密迪乐却不在意,其他人似也习以为常。

密迪乐转向哈罗德:“哈罗德,你怎么看?”

“萧对弗兰西、米国关税都了如指掌,可见他对国际形式颇为了解。”

“且他行事风格与传统华夏人不同,亲和、明智,易于沟通,这点需留意。”

哈罗德话音刚落,趴在床上哼哼的埃默森便抗议道:“不,亲爱的格雷厄姆,他不亲和,他是该死的恶棍,别被他骗了。”

密迪乐看向罗伯特·赫德:“赫德,你的意见呢?”

罗伯特·赫德一首望着窗外,似乎对谈话不怎么上心。

听到密迪乐问话,他转过身,眼神飘忽。

“领事先生,或许可考虑萧的建议。向他们售卖机械、铁路设备甚至军舰,利润并不低。”

众人发言完毕,密迪乐拍手示意大家注意。

“先生们,我会综合大家的意见,写成报告,交给约翰·包令爵士。”

“至于帝国采取何方案,就非我们能决定的。”

“而且如亚瑟所言,此地眼线众多,不宜久留。明早我们就回沪城。”

“今晚好好休息,明天又要赶路了。”

次日清晨,密迪乐一行,登上一艘到江城卖纺织品的带嘤蒸汽商船。

五天后,他们抵达沪城。

密迪乐等人留下,罗伯特·赫德带着报告前往港岛,向带嘤港岛总督兼驻华公使约翰·包令爵士汇报。

赫德花了六天赶到港岛,呈交报告。

密迪乐在报告里,详述此次访问西王府经过、与萧云骧接触的细节,还有沿途见闻。

他指出,西王府的禁烟和关税政策几乎不可动摇。

因此,他建议,对待西王府,要么尽快组建远征舰队沿江而上,用武力迫其屈服;否则就考虑萧云骧的提议,换种方式与西王府打交道。

然而,约翰·包令不认同密迪乐的观点。

虽说克里米亚战争,己接近尾声,带嘤可将主力调往远东。

但此时带嘤主要精力,是联合弗朗西和米国,向瞒青施压,修改条约,扩大在华利益。

西王府控制区在华夏腹地,带嘤陆军难以进入;海军军舰沿江而上,定会与沿岸西军炮台守军苦战。

如此大动干戈,不如对付瞒青朝廷获利大。

若西王府坚持对带嘤强硬,等其控制区扩展到沿海,有的是办法对付。

至此,西王府与带嘤的首次官方外交接触结束。

--

8月正午的灰白光线,穿透泰晤士河上空的黄褐色雾霭。伦敦城在14-22℃的阴凉水汽中舒展开来。

东区码头,砖砌烟囱喷吐煤烟,与河面蒸汽船的黑雾交融,形成低垂的污浊天幕。

西区摄政公园,湿漉漉的草地和树荫如翡翠闪亮,与圣吉尔斯贫民窟狭小逼仄,拥挤不堪的破屋,顶形成鲜明对比。

泰晤士河的布莱克弗赖尔桥上,运煤马车过载,桥身震颤。

桥墩处,腐烂菜叶与马粪散发着腥臭,与河水铁锈味混杂,弥漫至百米高空。

议会大厦钟楼(大本钟)的脚手架,还攀附在未完工的塔身,工人如蚁群在高空忙碌。

南岸军械厂仍为克里米亚战争前线铸造炮弹,锻铁锤击声不断,每一声闷响,都会震落屋檐上的煤灰。

为1851年世博会,修建的水晶宫正在扩建,帆布罩住玻璃穹顶。

舰队街的石板路上,被西轮马车镶铜轮毂碾出深痕。

一位戴鸵鸟羽毛帽的贵族夫人,掀起马车的丝绸窗帘,精致的细眉因贫民窟的腐臭,而微微蹙起。

车内男爵用银柄手杖,敲打车壁催促车夫,袖口金线刺绣,摩擦真皮座椅,散发着蜂蜡与雪松木香气。

车前护卫挥舞藤条,驱散马车前的人群。

律师学徒紧抱卷宗小跑,硬质皮靴踩过污水;银行职员等公共马车排队时,抽空核对手记账本。

咖啡馆橱窗内,戴夹鼻眼镜的绅士用银勺搅热可可,糖粒结晶在杯沿折射光芒;

窗外乞丐,则舔舐发霉面包上的糖霜残渣。

街道旁,报童嘶哑叫卖:“马拉科夫要塞血战!”,提醒着人们克里米亚战争尚未结束。

毗邻的圣吉尔斯贫民窟里,爱尔兰移民正在剥牡蛎壳,手指被割破也顾不上。

戴高筒帽的“收尸人”推车吆喝:“一便士运尸!”,1854年大霍乱阴影仍在。

小巷中,当铺虫蛀的木招牌,在风中吱呀。

妓院窗帘后闪过苍白的脸,墙角醉汉呕吐物,引来一大群绿头苍蝇,嗡嗡的旋转飞舞。

--------------------------------------------------------------------------------------------------------------

(注1:本章中提到的安全火柴,就是1855年被瑞典人伦德斯特罗姆改良后,批量生产的,在英国的中上层阶级己经开始使用。

年龄大些的书友,应该有些印象,或者亲自使用过这种火柴,图片我贴在后面作者有话说了。

注2:马上要写马恩两位了,我心里有些发怵,如何写才不容易被关小黑屋呢?)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