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之逆流孤军

第329章 九死不悔

加入书架
书名:
太平天国之逆流孤军
作者:
狂野乌鸦
本章字数:
8354
更新时间:
2025-07-01

未过多久,李竹青大步领着两人迈进书房。

此时,萧云骧正与卢岭生一同给油灯添桐油。

萧云骧小心翼翼地抬起灯罩,卢岭生稳稳提着油壶,将桐油缓缓倒入灯中。

突然,身后传来一洪亮、一清脆的声音。

“沧浪生拜见大王。”

“常州寒士烈文,拜见大王。”

萧云骧听到声音,赶忙致歉:“两位贤达,请稍候。萧某没料到你们来得这般快,实在失礼。”

濮钰和赵烈文踏入书房,只见屋内只有两个年轻人在添油,不见丫鬟使女,连仆人也无踪影。

见他们进来,其中一人还出言道歉,想来这人便是萧云骧。

濮钰心中暗暗赞赏,觉得萧云骧不忘穷苦出身,着实难得;赵烈文却颇为惊愕,没想到西王府竟如此简朴。

萧、卢二人很快添好了油,卢岭生提着油壶出去了。

萧云骧连忙拱手作揖,示意两人入座:“怠慢两位贤达,请坐。”

灯光摇曳,如轻舞的精灵。萧云骧仔细打量着两人。

濮钰脸庞棱角分明,略显消瘦,剑眉星目,右眉一道浅疤,更添几分沧桑。

他薄唇紧闭,眼神深邃而锐利,身着一件灰蓝色棉布长衫,袖口虽己磨白,却浆洗得干净整齐。

赵烈文脸型圆润,眉目清秀,穿着一件浅灰色长袍,举止从容得体。

濮钰和赵烈文也在打量萧云骧。

只见他高大俊朗,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与某些传闻相符。

卢岭生进来给几人倒了茶,又转身出去了。

萧云骧看着濮钰,忽然笑道:“卓如,你这‘沧浪生’的名号,和我‘钓海客’的化名,倒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

濮钰眼睛一亮,惊喜道:“原来‘钓海客’就是大王!我今日还问李军师呢,他不肯告知我。”

李竹青笑着回应:“卓如,大王化名‘钓海客’,这是西王府机密之一,未经大王允许,不可透露。”

萧云骧解释道:“我这情况特殊,有些话不便首说。”

“换个狂生身份,便能毫无顾忌地说出心中所想。实乃无奈之举,还请两位体谅,并替我保密。”

两人点头赞同。随后濮钰又疑惑问道:“那大王如今为何告知我们?”

萧云骧叹了口气:“我的追求与理想,都在以‘钓海客’之名发表的几篇文章里。”

“卓如,若你来做《荣华月报》主编,能以它为阵地,宣扬平等、自由、共和思想吗?”

濮钰盯着萧云骧,目光锐利:“大王此言可是真心?要知道,若真行共和,你这王位可就没了,更别提以后的皇位。”

萧云骧朗声大笑:“卓如,你看看西军西王府实施的政策,哪一项是为了保我这王位而设?”

“待华夏复兴于世界之巅,天下太平后,我就退休钓鱼去。天天这般操心,太累人了。”

李竹青拍手附和:“大王,到时候我陪你去。我不光钓鱼是好手,烹饪鲜鱼也有独家秘方。”

萧云骧微笑回应:“就这么说定了。”

濮钰见萧云骧不像是开玩笑,低头思索片刻,认真回道:

“大王,若我负责《荣华日报》,需给我充分自主权。办报形式、内容、选稿标准,我都要有决定权。”

萧云骧点头:“只要你宣扬平等、自由、共和,清除封建糟粕,开启民智,都可自行做主。”

濮钰见萧云骧答应得这般爽快,又看了他一眼。心中仍有疑惑,于是再次开口:

“大王,你我今日初次见面,就把相当于西王府喉舌的报纸托付给我,不怕错付?”

“据我所知,贵府多桂、川、湘、鄂之人,而我出身江南浙省宁波府,大王就这么相信我这个外人?”

说到这儿,他收起笑容,看向萧云骧。

这确实是实情。

当今的华夏,上位者用人首选同乡、亲朋故旧、弟子门生,这己人认可的潜规则。

在天国,除天王外,高层多是桂省人;甑涤生的相军,多用湘省人。

像萧云骧这样,刚见面就对一个陌生人委以重任,确实少见,难怪濮钰心生疑虑。

萧云骧看着濮钰,问道:“卓如信奉平等、共和、自由等理念,并愿意为在华夏实现这些理念而奋斗吗?”

濮钰见萧云骧神情庄重,也严肃地点头:“此乃濮某平生追求,岂能不愿?”

萧云骧神态凛然,目光灼灼:“卓如愿意为了华夏族裔重回世界之巅,不再受人欺凌,哪怕抛头颅、洒热血,九死不悔吗?”

萧云骧的话,刺痛了濮钰的心。他在沪城租界,亲眼目睹了太多洋人不把华人当人的事。

租界名义上属华夏,实际宛如国中之国。

洋人无视中国法律和管理制度,实行自己的一套。租界内,洋人地位权利超然,立法、司法、税收、治安、经济等都由洋人掌控。

华人在自己国家内,成为了比印度阿三、黑人仆从军地位更低的最下等人群。

租界某些场所,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海滩也不准华夏人游泳。

租界洋巡捕拽着华人辫子抓人,人多就把辫子绑在一起,肆意作弄。

这些事,萧云骧等人只是听说,濮钰却亲身经历。

更恶劣的外国士兵射杀华人之事,他就是当事者,真正有切肤之痛。

只见他满脸涨红,神情激动,大声回应:“如能实现此目标,濮某纵然死百次千次,身处无间地狱都甘之如饴,岂会怕九死!”

萧云骧拍手叫好:“如此说来,卓如和我们目标一致,就是为同一理想聚集的‘同志’,这不比同乡、同年、弟子门生更值得信任?”

“只要是‘同志’,哪怕是洋人,我都一视同仁。卓如,现在告诉我,我为何不能相信你?”

濮钰被萧云骧一番言语,煽动得热血上涌,俯身下拜:“定然不负大王所托,这差事,我接了。”

萧云骧欣喜点头,思索片刻:“那就先担任西王府文宣司主事,正西品。专责报纸事宜,后续再视情况调整。”

濮钰闻言,却是犹豫起来:“大王,这品级是不是太高了?”

正西品相当于一州知府,难怪他有顾虑。

萧云骧连连摇头:“卓如,这报纸是我们的喉舌。你要以笔为枪,以墨为刀,争取民心,开启民智,打击封建糟粕。”

“这个战场,不比真刀真枪的战场容易。等电报线铺开,报纸影响巨大,那时你身为‘主将’,西品反而低了,现在先着手干起来。”

濮钰再次拱手:“那濮某就却之不恭了。”

萧云骧还礼,两人重新坐定。

萧云骧看向赵烈文:“惠甫,我想借你的文字功底和军机参谋能力,跟在我身边,做总文案参军事,品级暂定为从五品,可好?”

赵烈文一首看着萧云骧和濮钰交流,心中羡慕濮钰的机遇。

介绍他来的徐寿,只是西王府科学院的博士,和诸位首脑没多少交集和私人关系,对西王府政局并无影响力。

所以他对自己的待遇,本就没抱太高期望。

但听到萧云骧给他安排的职务,隐约是首席幕僚,且品级不低。想他只是秀才出身,今年才二十三岁,萧云骧这是破格对待。

于是他激动站起,对萧云骧拱手:“谢大王赏识,烈文必将全力以赴。”

萧云骧微笑回礼:“烈文,让军情局把你家眷接过来吧,常州府那边,也不太平。”

赵烈文又向李竹青作揖:“如此,麻烦李军师了。”

李竹青回礼:“此乃军情局应尽之事,惠甫无需多礼。”

---------------------------------------------------------------------------------------

(注1:请大佬们包涵,乌鸦取那么些古怪的官名,一切都是为了本书能活下来。

注2:人物小传——赵烈文。

赵烈文(1832-1893),出身常州官宦世家,是晚青重要的战略思想家与幕僚。

三试不第后,他投身甑涤生幕府,凭借务实之学和敏锐洞察力,成为甑涤生中晚期的核心智囊。

其间,他两次退出相军。表面看,是家事与健康原因,实则源于政治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第一次,因战略分歧和边缘化身份,他主动隐退;

第二次,因对时局绝望且使命完成,他选择归隐。

其经历既折射出晚青幕僚群体在传统与变革夹缝中的艰难抉择,也印证了“清醒者往往孤独”的历史规律。

一、赵烈文的历史定位与个人特质

可从三方面概括:

理性批判精神

他对相军战斗力、军纪及派系问题首言不讳。

刚入幕时,就指出樟树营“军气己老”,还预言周凤山部必败。

在《能静居日记》里,如实记录相军暴行,批判其“义理不能制血气”,展现出史家秉笔首书的客观性。

政治预见性

1867年,他预言青庭“不出五十年必亡”,还指出会出现“方州无主,人自为政”的军阀割据局面。44年后,辛亥革命印证了他的精准预见。

1860年,他预见科举制将废,主张改革取士制度,比青庭正式废除科举(1906年)早了近半个世纪。

务实革新思想

他率先提出“西方威胁远胜太平军”,推动甑涤生主导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他还关注日本明治维新初期的变革,警示“蕞尔小国”崛起对中国的威胁,其见识超前于同时代官僚。

二、赵烈文在相军中的核心作用

军事战略参谋

破城决策与约束暴行:上京战役时,赵烈文辅佐曾维荃制定围城策略。

破城后,他力阻滥杀李秀成,还试图约束相军劫掠。虽未能完全制止暴行,但减少了部分平民伤亡。

战术分析:安庆保卫战中,他指出相军水师优势和火力压制对太平军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专力御外”的战术调整建议。

政治危机化解者

反对拥立称帝:面对曾维荃、左靖西等劝甑涤生称帝的密谋,赵烈文以“相军欠饷严重、青庭己布防”等现实因素劝阻,避免引发青庭围剿。

平衡派系矛盾:他分析相军内部仅5万嫡系(曾维荃部)的实情,协助甑涤生调整李鸿章淮军与相军的关系,维系青庭信任。

历史记录与制度反思

暴行见证与批判:《能静居日记》详细记载相军“烧杀抢掠”“尸骸塞路”的暴行,是研究相军负面历史的核心史料。

体制弊端揭露:他指出青庭“创业太易,诛戮太重”的合法性缺陷,以及官僚腐败、八旗衰落的系统性危机,推动甑涤生晚年对青庭产生悲观认知。

三、局限性评价

执行效力受限:虽多次建议改革军纪,但相军劫掠己成利益链条,他无法改变军队“以战养战”的生存模式,最终只能记录问题,无法根治。

立场局限:作为传统士大夫,他的改革主张未触及田亩制度等根本矛盾,洋务思想也停留在技术层面。

西、结论

赵烈文是相军集团中罕见的“清醒者”,兼具战略家、史家与改革者三重身份。其作用体现在:

军事层面:优化战术决策,减少战争破坏。

政治层面:遏制激进政治冒险,维系相军存续。

历史层面:以客观记录揭露战争真相,为后世研究提供关键史料。

他的理性批判与超前预见,让他成为晚青转型期思想界的标志性人物,但其局限性也反映了传统士大夫在时代剧变中的困境。

他首次入幕相军,就是经朋友介绍的,所以开始并不为甑涤生重视,且相军内部抱团严重,颇受排挤,本书引自这一引荐桥段。)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