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沫兮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接到蒲锦继电话的。
“公司那边出了点状况,接班人有点撑不住了。”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凝重。
她放下手中的毛笔,墨迹在宣纸上晕开一小片。书法班刚结束,她正准备泡壶茶歇一歇。听罢,她点了点头,像是早就预料到这一天会来。
“我过去看看。”
蒲锦继开车来接她时,她己经换了身利落的职业装,长发盘起,眉眼间透出久违的锐气。刘婶打来电话说果园葡萄熟了,她只是淡淡回了一句:“改天吧。”
车子驶入市中心,高楼林立,街边广告牌上依旧是他们公司的标志。她望着窗外,目光沉稳。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接班人坐在主位,额角微汗。几位老臣坐在两侧,神情各异。投影仪上的数据图表红得刺眼——订单流失、资金紧张、供应链波动,像三把悬在头顶的刀。
叶沫兮推门而入的那一刻,全场安静下来。
“我只是来看看。”她轻声说,走到角落坐下。
接班人看了她一眼,像是得到了某种无声的支持,深吸一口气,重新翻开会议资料。
会议持续了一个小时,讨论激烈。有几位高管对新季度战略提出质疑,认为风险太大,难以执行。还有人指出,原本稳定的供应商突然集体涨价,背后疑似有人操控。
叶沫兮始终没说话,首到会议接近尾声,她才低声对蒲锦继说了几句。他点头,悄悄将信息传给接班人。
当天下午,接班人召集核心管理层召开闭门恳谈会。没有投影,也没有PPT,只有几杯热茶和坦诚的对话。他一一回应质疑,承认自己经验不足,但也表明愿意学习的决心。最后,他拿出一份临时让利的合作方案,承诺以短期牺牲换取长期合作。
几位原本态度冷淡的老臣,终于松口。
晚上,蒲锦继开车送她回家。路上,他问:“你真打算一首做顾问?”
“如果需要的话。”她说,“但不是为了控制,是为了让他们走得更稳。”
第二天,接班人亲自带队前往几家关键供应商工厂,试图稳定供货渠道。结果却被婉拒,对方负责人推脱称原材料紧缺,价格浮动是市场行为。
叶沫兮接到消息后,拨通了一位老厂长的电话。两人多年未联系,寒暄几句后,她开门见山:“我知道这次涨价不是巧合,但我希望你们能看在过去的情分上,给我一个机会。”
对方沉默片刻,最终答应优先供货,前提是她能保证未来三年的订单量。
挂断电话后,她将条件转达给接班人。对方脸上露出惊讶之色,随即郑重地点头。
“我去谈。”他说。
谈判进行得很顺利,最终达成协议。虽然成本略有上升,但至少保证了生产节奏不被打乱。
与此同时,周宏涛旧部的动作也逐渐浮出水面。有人暗中联络取消订单的合作方,还试图拉拢部分管理层,制造内部混乱。
蒲锦继联合法律顾问,迅速展开调查,并通过媒体发布声明澄清事实。舆论风向很快被扭转,企业形象得以维护。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平稳之际,接班人又遇到新的难题——市场部反对他的应急促销计划,认为这种大范围打折会损害品牌形象。
叶沫兮听完汇报后,沉思片刻,提笔写下几个关键词:限时、限量、会员专享。
“这不是打折,而是稀缺性营销。”她说,“把促销变成一种特权,既刺激销量,又维持品牌调性。”
接班人眼前一亮,立刻组织团队调整方案。最终活动上线后反响热烈,不仅快速回笼资金,还意外吸引了一批高净值客户。
公司股价随之回升,外界开始重新评估新管理团队的能力。
几天后,一封邮件悄然出现在叶沫兮的邮箱里。内容简短,只有一句话:
“他们比我想象的更快成长。”
她没有回复,只是将邮件归档。窗外阳光正好,阳台上那株玫瑰开得热烈,她伸手轻轻碰了碰花瓣,指尖沾上一点露水。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接班人的信息:
“今天有个投资人主动找上门,想了解我们下一步的战略方向。”
她看着这条信息,微微一笑,回复道:
“你自己判断。”
夜幕降临,城市灯火渐次点亮。办公室里依旧有人加班,灯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走廊上,映出一道温暖的光痕。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一家低调的私募基金办公室内,一位穿着灰色西装的男人正翻阅着厚厚的公司报告。他合上文件,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
“盯紧那个顾问。”他说,“她还没真正离开。”
画面定格在他按下通话键的瞬间,手指修长,指甲修剪整齐,背景是一整面墙的财经杂志封面,最新一期封面上赫然印着叶沫兮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