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时砚、周明远、胡康年三人并肩走在主街上,卸下了朝堂的威仪,步履都显得轻松了几分。
“时砚兄,”胡康年侧头问道:“此番皇恩得假,你可要回凌州?”
沈时砚闻言,唇边漾开一抹温煦的笑意:“我此番不回去了。”
“哦?为何?”胡康年好奇地追问。
一旁的周明远也投来询问的目光。
沈时砚笑意更深:“因为,我这个月便要成亲了。”
“成亲?!”胡康年猛地顿住脚步,声音拔高:“这么大的喜事!怎么之前半点风声不露?”
周明远亦是面露惊讶,随即笑道:“恭喜时砚兄!”
沈时砚点头:“日子就定在本月十六。”
“西月十六?”胡康年掐指一算:“那岂不是只剩半月光景了?这也忒赶了些!”
沈时砚无奈地摇摇头:“倒也不算仓促。我与秋哥儿的亲事,原本是想回凌州完婚,只是仔细商议后,京都与凌州之间往返路途遥远,恐耽误公事,便就在京都操办了。”
胡康年闻言笑道:“原来如此!那真是天大的喜事!恭喜恭喜!正好我和明远兄也暂时不回凌州,但凡府上有需要出力之处,时砚兄你尽管开口!我们定当效劳!”
他说着,还不忘用手肘碰了碰身旁的周明远:“明远兄,你说是也不是?”
周明远含笑点头:“康年兄说得极是。时砚兄大喜,我二人自当尽力襄助。”
三人一路说笑着行至主街岔口,这才互道珍重,各自分开。
沈时砚回到西街小院,一推开院门,便瞧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正蹲在院角那片小小的菜畦旁——正是顾清秋。
他挽着袖子,小心翼翼地用木勺从旁边的水桶里舀水,细细浇灌着那一片青翠的幼苗。
一旁的顾小百则帮着自家少爷提水桶,一边后退一边嚷着:“少爷,这边,这边没有浇到!”
“哎啊!顾小百,你小心一点,你踩到菜苗了”
顾小千则是在一旁默默除草。
眼前这片菜园,还是沈父的杰作。
他有次去市集,被京都高昂的菜价惊得不轻,回来后便瞅准了院里这块向阳的空地,亲自开垦出来,说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秋哥儿。”沈时砚唤了一声,声音不自觉地放柔。
顾清秋闻声抬头,见是他归来,脸上瞬间绽开出笑容:“沈大哥!你回来了!”
一旁的顾小千和顾小百连忙躬身行礼:“沈少爷安好!”
沈时砚走上前,很自然地接过顾清秋手中那的木勺,目光落在的泥土和翠绿的菜苗上:“怎么突然想起亲自侍弄这些了?”
顾清秋面颊微微泛红:“我…我就是想试试看,自己能不能也做些这样的事。”
沈时砚轻轻拉过他的手,来到院中石桌旁坐下。
低头间,瞥见顾清秋的手指上沾了几点泥渍,心中微动,自怀中取出一方手帕,动作轻柔的将那几点的泥渍仔细拭去。
末了,他抬起眼,目光望进顾清秋的眼底:“秋哥儿,这些琐事,自有人去做。你记住,在我身边,你永远不需要为了取悦任何人,更不必勉强自己去做任何不情愿的事。你只需自在欢喜便好。”
看着眼前人,顾清秋心头暖流涌动,轻轻颔首:“嗯,我记住了。”
随后他忽然想起一事,忙道:“对了,方才伯父出门前,说是有一封从凌州来的信,搁在你书案上了。”
“凌州?”沈时砚略一思忖,心中己大致猜到来信之人。
果不其然,信笺上的字迹,正是老师陆鸿远。
信中除了表达对他高中状元的祝贺,还有未能亲临京都参加他与顾清秋婚礼的遗憾,字里行间皆是关切。
陆鸿远言道,待他日后返回凌州时,定当设宴补贺。信末,还提及随信附有另一封密函,嘱托沈时砚务必于大婚之后,再行转交。
沈时砚的目光落在手中那个单独的信封上,上面只端端正正写着两个大字——“恩师”。
他心中不由泛起疑云:老师为何要将此信托付于他转交?又为何特意强调必须待他成婚之后?况且老师的恩师正是闻首辅,这信中……究竟是何等要事?
“沈大哥?”顾清秋见他对着信出神良久,轻声唤道。
沈时砚回神,将心头的疑虑暂时压下,解释道:“无妨,是老师的信。他为不能亲至我们的婚礼深感遗憾。”
顾清秋闻言道:“无妨的,待日后我们回凌州,定当亲自登门拜见!”
“好!”
接下来的日子,沈时砚便将所有的心思投入于婚礼筹备之中。
尽管顾府己将一应繁杂事务操持得井井有条,沈时砚却依旧事事上心,亲力亲为。
从聘礼单子的斟酌,到喜宴陈设的点滴,他都希望能融入自己对顾清秋的心意。
时光流逝,转眼便到了西月初九。
这一日天方破晓,顾府便早早遣了小厮前来报信——沈家一行人,今日便能抵达京都了!
沈父激动地在院中来回踱步,反复搓着手掌:“可算到了!可算到了!”
约莫未时初,在城门的父子二人,终于望见了顾家的商队旗帜,正沿着宽阔的官道迤逦而来。
顾家虑及沈家老小首次远行,安全为上,特意安排他们与顾凯律一家同行,一路上食宿皆用上等,务求舒适。
这番周到安排,让初次离乡的沈家诸人,算是见识了京都大族的排场与细致。
然而条件优渥,毕竟路途遥远,耗时颇久,抵达京都城外时。
沈家众人除了一向精力旺盛的沈时松还保持着初上路时的兴奋劲儿,扒着车窗东张西望,其余人早己是舟车劳顿,面露疲色。
车厢内,沈时松瞧着官道上形形色色的行人车马,忽见前方地平线上,一道巨大城墙拔地而起,雄踞于天地之间!
他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回头大声嚷道:“爹!小爹爹!快看!到了!京都到了!好高的城墙啊!”
他的惊呼声惊醒了倚靠在一旁小憩的沈安和李沐。
两人连忙凑到窗边,顺着儿子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那座只在老一辈口中的都城,正以磅礴的气势,清晰地映入眼帘!
此时,另一辆稍大的马车外也传来顾府侍卫的通禀声:“沈老太爷,京都城门就在前方了!”
沈爷爷和沈奶奶也早己按捺不住激动,透过车窗向外张望,浑浊的眼中闪烁着难以言喻的光彩。
京都!天子脚下!皇帝老爷住的地方!他们沈家,竟真有踏足此地的这一天!
随着车队缓缓靠近,京都城的轮廓愈发清晰,那高耸的城楼、厚重的墙体、往来的人流车马……无不令初次见此等盛景的沈家众人看得目瞪口呆,啧啧称奇。